“广”施雨泽 “庇”护穷苦 早期华侨慈善家曾广庇 捐资创办曾营小学前身 杏林街道推举他为典型孝廉人物
曾广庇照片。(摘自仰光曾营崇圣堂成立130年纪念特刊资料) 据传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小学前,曾考察过他创办的龙山学堂;缅甸仰光有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用以表彰他捐建医院的义举;因热心输捐支持祖国建设,他获得孙中山颁发的奖章……杏林街道曾营社区的华侨慈善家曾广庇人如其名,一生救饥扶弱、兴学育才,“广庇”天下寒士。 近日,随着集美区纪委监委 “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曾广庇被杏林街道推举为典型孝廉人物,这段尘封百年的往事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热心公益】 13岁离乡赴缅致富 捐建两所医院 杏林曾营社区龙泉巷170-172号,是一座闽南古厝,古朴的雕梁画栋和泥塑砖雕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一百多年前,故事的主人公曾广庇就曾生活在这里。曾营三面环海,一面靠山,因人多地少,许多人都早早背井离乡去缅甸谋生。 出生于1848年的曾广庇(又名曾妈庇),与大多数乡里人一样,因家境贫寒13岁就赴缅甸仰光谋生,从事水泥杂工、摆渡等体力活。他在缅甸的发迹史,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曾营社区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曾炳山告诉记者,乡邻普遍流传的版本是,有一次出海,曾广庇连人带船被狂风刮走,漂到缅甸礼低镇,被当地的村长收留并招为女婿,从而继承了岳父的家业,逐渐经营致富。不过,这段传奇经历尚无可靠文献可考证。 有了第一桶金,曾广庇在缅甸开办德隆米行和百货公司,并代理英国石油公司的业务,建房约百间,购置田地3000余亩,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发家致富后的曾广庇热心公益事业,在银行存下一笔巨额专款,每月提取100盾(当时华侨回乡都称缅甸货币为盾)购买治疗烫伤的药品,放置在住宅大门边的走廊下,供伤者免费取用。这一善举一直延续至第三代。 《厦门市志》记载,19世纪末,曾广庇捐巨款助建仰光公共大医院,又在仰光亚弄区独资创妇产医院,供仰光各族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英殖民当局为表彰他的义举,把建医院的大街命名为“妈庇路”,一直沿用至今。 曾广庇在公益事业上慷慨解囊,对自己的吃穿却锱铢必较。他的儿子买了一双价值20盾的皮鞋孝敬父亲,怕他嫌贵,就骗说他只花了5盾钱。 【回乡兴学】 创办龙山男女两校 为曾营小学前身
如今,龙山学堂百年前的建校石碑仍保存在曾营小学的广庇亭里。 曾广庇儿时因家贫没上学,发迹后就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读上书。1911年,他带头出资并号召旅居缅甸的宗亲,在曾营村创办了龙山学堂,龙山是曾氏在当地的堂号,这就是今天曾营小学的前身。 当时,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借用祠堂办学,而曾广庇斥巨资为孩子们盖了大礼堂、教学楼和操场,还配套了一个小公园。马銮、西滨、内茂等周边村庄没有小学,孩子们都慕名来龙山学堂上课。据说,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村第一校——集美小学的前一年,曾亲自到龙山学堂考察。 曾炳山小学就读于龙山学堂。“学校里除了挂有毛主席、马克思的照片,还有曾广庇等校董的照片。”曾炳山回忆说,学校十分照顾学生,读书不仅免学费,儿童节还会发糖果和花生米。 1954年,龙山学堂被收编为公办校,发展为今天的曾营小学。至今,百年前的建校石碑仍保存在曾营小学的广庇亭内。文史专家彭一万还为曾广庇题了一副对联:“广行义举兴医兴学昭海峤庇荫英才爱国爱家耀祖邦”。 穷苦年代,大多数女孩子没有机会读书。曾广庇在曾营村创办了龙山女子学堂,让本村和邻村的女孩免费读书,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这是百年前厦门少有的专门为女孩开办的学校之一。为破解师资匮乏的难题,曾广庇还奔赴潮汕等地聘请经验丰富者来担任校长、老师。 【心系祖国】 带头支援建设 兴办华人学校
曾广庇曾在龙泉巷居住过,图为目前龙泉巷保留较完整的明清古大厝之一。 尽管身在缅甸,但曾广庇心系家乡和祖国。《厦门市志》记载,光绪年间,曾广庇捐献巨资赈济河南水灾,得到清政府颁赐的“救饥济弱”匾额。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缅甸华侨们沸腾了,自发组织募捐支持祖国建设。曾广庇被推举为华侨国民捐总局局长,并带头捐献巨资,仅仅十个月就筹到捐款28万盾,获得孙中山以孙文名义的题匾一方和奖章一枚。 根据《集美区志》记载,曾广庇还在家乡捐资创立灌口安仁里公会,并专门购置了房产,将租金作为该公会慈善事业经费,用以资助老人和贫困生。 如今在仰光,仍有许多地方能找到曾广庇的印记。缅甸第一所华侨高中——华侨中学的主楼就叫“广庇楼”。根据集美区策划编写的《集美》一书,1920年,曾广庇将一块价值50万盾的地皮捐给华侨中学建校舍,支持在缅华人子弟上学。为纪念这位慷慨的慈善家,学校将中心地带的高楼命名为“广庇楼”,至今它依然屹立于仰光大金塔之区。 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曾广庇仍在捐资兴学。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曾广庇逝世,仰光华侨界举哀,在他的家乡,龙山学堂男女两校的师生自发为他开了追悼会。为继承曾广庇的遗志,其后代又斥巨资捐建仰光大学体育馆。缅甸当局把他生前所居住的仰光西区大街命名为“曾妈庇街”。 【链接】 保护古厝侨居 打造文化名巷 现今,在曾营社区还留存着许多曾广庇的印记。曾广庇的百年故居在1958年曾是杏林工业区开发建设初期杏林工委的办公场所。龙山学堂的办学石碑已移至现曾营小学的广庇亭内。 新中国成立后,龙山女子学堂白天曾作为幼儿园让村里的孩子接受早期教育,晚上“摇身一变”成为夜校成人扫盲班。在杏林工业区大建设时期,该学堂也作为曾营小学的教学课堂让工业区随迁子女及邻村孩子就学。 此外,该区域还存在许多闽南风格古厝和华侨文化遗址。如,旅缅爱国人士曾冠英(延丁)的旧居番仔楼、著名爱国华侨曾上苑故居、雕塑大师曾竹韶故居等。 不过,这些古厝有的被当地居民私用,年久失修出现了损毁。近年来,许多曾营乡贤和华侨宗亲奔走呼吁,对这些古厝侨居进行规划保护、发展利用。 民建厦门市委理论与会史研究会副会长黄坚定建议,以白泉为端、南浦为末,以华侨文化园为中心,以华侨名人名居、古渡遗址、信仰信俗场所为点,打造一条1500米连贯成线,“留住乡愁记忆、弘扬华侨文化、展示人文集美”的华侨文化名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