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1992年出版英文研究专著《唐人街》的现任洛杉矶加大终身教授周敏博士19日(周六)晚应华美人文学会邀请,与美东地区的听众分享她的最新研究,探讨和展望21世纪的华人移民社区和传统唐人街的互动与发展潜力。
周敏博士于1989年3月完成了以唐人街为主题的博士论文,同年5月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本尼分校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经修改和补充,于1992年由天普大学出版社以英文学术专著的形式出版,该书1995年在北京出版了中文版。目前正在重新翻译重版。
周敏在19日的讲座中表示,如今的美国华人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21世纪抵达美国的大部分华人新移民已经不再需要利用唐人街做跳板——很多新移民都直接到中产阶级居住的郊区或是多族裔混居的郊区去生活,但她在1980年代末所得出的结论至今仍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华人聚居的传统唐人街,新的城市华人社区和华人聚居郊区(Ethnoburb)以及基于这些社区的华人族裔经济和社会组织,正继续为族群成员提供着重要和切实的物质和社会支持,使他们有机会与其他华人移民建立起有利于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社区组织和人际关系网,发展族裔经济,实现物质、社会和人力资源的再生产。
周敏也回顾了早期华人移民的历史和当年的《排华法案》对美国华人持续至今的影响。她表示,最初的华人移民大多是在1840年代开始的美国西部开发和淘金热背景下,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来到美国西部。当时的人将这叫做“挖金山”,所以很多人取名也都要带个“金”字,甚至干脆叫“美金”。
但随着1875年佩奇法案(Page Act)禁止华人女性来美,以及后来1882年的《排华法案》,导致了美国的华人社区陷入停滞和萎缩,直至1943年《排华发案》的废除。周敏表示,从1940年代以前的华裔和日裔移民人口的对比,便可以看出当初一系列法案的影响——虽然当初的《排华法案》到20世纪初演变成更广泛的排亚,但由于当时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有协议,并不禁止日本女性来美国,因此美国的日裔社区在这期间仍旧得以繁衍扩大,人口迅速赶上甚至超出了早来半个世纪之久的华裔群体。而华裔社区直到1965年的移民法改革才得以重新恢复增长和扩展。
周敏表示,自1965年至今,全美华裔人口已超过500万,占全美亚裔人口的24%,全美人口的2%以上,其中也包括大约40万无证移民。另一方面,周敏表示,虽然华裔人口已经超过500万,但与其他族裔不同,美国的华人社会群体仍然是一个以移民为主导的群体,因为这其中三分之二的人都是第一代移民,第二代大约占了25%,第三代仅占10%左右。
周敏教授在线探讨唐人街的历史和对新移民的推动作用。(视频截图)
周敏表示,新移民与传统移民最大的不同便是多元化,他们在来源地上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侨乡,在社会经济背景上也非常不同——超过51%的人都拥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家庭年收入中位数达到8.5万美元;在居住模式上也不再局限于唐人街——仅有8-15%住在老唐人街,其他大部分都住在新的华人聚居的郊区或白人中产阶级社区。
周敏也对移民社区在主流社会中的地位总结表示,移民社区是美国社会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并不完全是新移民为生存而暂栖的避难所或者过渡到主流社会的一个临时性落脚点;相反,移民社区的发展虽然受主流社会的结构限制,但在一定条件下,却是帮助和驱动移民向上流动的“平台”和“发动机”——“唐人街自身孕育着为移民落地生根起到积极作用的机制和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