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个“95后”中国女孩的名字,一夜之间被全世界知晓。陈剑莹,这位中国青年导演创作的作品《海边升起一座悬崖》(The Water Murmurs)斩获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站在国际舞台上,她领奖时的一席中文发言更是引发热议,点赞数将近20万。
“中国这片土地所带给我的”
《21世纪英文报》微信公众号23日报道,在获奖感言中,她动情地说道:“这部片子我很开心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我真的需要感谢的是,我的祖国——中国的这片土地。我在影片当中所描述的,其实就是我站在中国土地上,感受到的那种诗意也好,深情也好。”评论区里,网民们都被她的这番发言打动,纷纷为其点赞,还有不少网民表示:看哭了。
《海边升起一座悬崖》讲述末日来临前,江边小镇即将被海水倒灌,人们纷纷逃离此地。一个叫念念的女孩在临行前一天决定跟儿时好友告别,却意外跟小镇上的人们相遇,继而想起了这座城市以前的样子。
陈剑莹表示,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告别的故事,这与她近年来的经历密不可分。她毕业于纽约大学导演系,在留学期间就时常往返于各个拍摄地。
“那段时间遇到的人就只能跟我一起走那一段路,我才发现原来我的人生就是这样飘着,一直在告别。这些情感是我当时在拍摄《海边升起一座悬崖》时最深的感受。”
除了片中这些跨越国家种族而相通的情感之外,她还表示,当时很多戛纳电影节观众在看完这部影片后,都提到了诗意和美。而正是中国这片土地无法复制的特色和所传递的诗意,让她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
陈剑莹。(图片来源:《21世纪英文报》微信公众号)
“其实在入围的时候,我就觉得好像真的是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去拍这个片子,然后才能有一些你独特的表达。所以等我到戛纳的时候,大家都在夸我的视觉语言,说很诗意、很美的时候,我就觉得真的是中国这片土地带给我的。”
而这,也是她选择在戛纳国际电影节领奖台上用母语中文发表感言的一大原因。
此外,她还想以自己团队能够听懂的语言,表达最直接的感谢:“当领奖那一瞬间,其实我好希望整个团队都在身边,整个片子拍的太艰难了,就是整个创作上的自我推翻等等。反正就是真是他们陪我走过来的。”
回顾这一路走来的历程,陈剑莹坦言自己遇到了无数困难,而让她一直坚持下来的,是一份对于电影的初心和热爱。
“十五岁以来初心未改”
因为家中有影碟机常常看电影的缘故,陈剑莹从小在心里就埋下了对电影的热爱。而她的电影之路,要从15岁时拍摄第一支作品说起。
“等到我15岁的时候,就觉得我也想进入到电影的世界里面。没有这个机会我就给自己创造机会。于是我就拿小DV开始拍,那个时候就是对电影的一种直觉。”
在拍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她还是爱上了拍电影这件事。“可能是我人生第一次真的自己去选择做一件事情,然后在做的过程当中真正体会到快乐,所以这个是一切的起点。”
为了拍自己的作品,陈剑莹还分享了自己曾在半夜要去停一辆大卡车的经历。但不论遇到了多少艰难处境,被拒绝了多少次,也无数次怀疑过自己,但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电影这件事。
“我认真的想了一下,我如果不干电影我能干嘛,然后我就觉得我如果不干电影,我不想做其他任何事情。”
“我选择了电影人生”
这份坚定,也帮助她在做出学业,甚至是职业选择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高中毕业后,陈剑莹就离开了家乡哈尔滨,远赴美国进入纽约大学电影系学习。
据此前相关媒体报道,当时在申请学校的时候,陈剑莹父母希望她学一个热门专业,以后出来不愁工作。所以当时除了纽约大学之外,其他学校她报的都是金融及相关专业。而最后,面对金融和电影的offer,陈剑莹也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
在获得国际影坛认可,回望那段学生时代的抉择经历时,陈剑莹向世纪君表示,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自己后悔。
“在人生的选择的过程当中,我就会开始想象两种人生是什么样的,如果我去做金融的话是什么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如果做电影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我会觉得我可能更想要拍电影那样的生活。我觉得如果在那个时候我有一个机会去追求我的梦想,或者说去做一件我那么喜欢的事情,如果我放弃了我就一定会后悔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可能其他也没想得太明白,就是不想让自己后悔。”
如今,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剑莹的坚持和努力也终于被全世界所看到。但面向未来,她还有更多想要实现的事情。
接下来,她计划在自己的家乡哈尔滨,拍摄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电影作品。她希望未来自己的作品能够跟更多观众对话,真正拍出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所谓的‘走出去’,我觉得绝不是为了迎合外面的人想看什么而拍什么,而是我们很自信的去拍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当代的中国,中国人的生活。”
而这些感受,正是全世界观众都可以与之共鸣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