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国际 > 正文

“气候经济学之父”斯特恩答澎湃,聚焦能源危机下的转型之路

2021-10-26 14:47  央视新闻   - 

本周末,一场意义重大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全人类的共同命运系于此刻。这场大会结束后,我们将知道世界各国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共同应对这个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10月26日,在全球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曾有过里程碑意义的《气候变化经济学——斯特恩报告》(The Stern Review,以下简称《报告》)发布15周年之际,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联合主席、伦敦政经学院讲席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 (Nicolas Stern)在一个小范围的媒体记者会上说,未来20或30年内世界各国为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努力将导致全球经济在和平时期最大和最根本的转型。
 
“15年前笑我的人如今很少还有谁能笑得出来。我们都低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真实威胁。”斯特恩说,不过他认为,积极的一面是,技术的发展非常强劲,大幅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斯特恩认为,经济学的一大失败是在过去15年里将气候问题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比喻成一个零和的赛马比赛。“各国可以结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完全实现脱碳,同时还能享有强劲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他说
 
斯特恩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2000-2003),英国财政部常务秘书(2003-2005)和英国政府经济局局长(2003-2007)。在气候变化与经济领域进行了卓越的研究,有“气候经济学之父”美誉。15年前,他主持撰写的《报告》详述了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代价、温室气体减排所需花费及相关收益,对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有力地证明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代价远远小于不行动,并指出气候变化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机制失灵的结果。
 
斯特恩和中国有着30多年的“交情”,对于唯一受邀参加记者会的中国媒体,他回答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提出的关于全球能源转型、中国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多个问题。
 
“我认为,近期全球多地出现的能源危机更加强调了远离化石燃料的重要性。”斯特恩说。他在评论中国的减排和能源转型政策时则表示,“中国现在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是非常明确的。”斯特恩25日在网络记者会上展示他所写的气候问题书籍并回答澎湃新闻的提问。

斯特恩25日在网络记者会上展示他所写的气候问题书籍并回答澎湃新闻的提问。

和平时代最大经济转型
 
“这不会是经济增长和去碳化之间的一场狭隘的零和赛马游戏。新的更清洁的能源投资和创新可以推动可持续的、有弹性的和包容性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将更具资源效率、更具生产力、更健康,并将为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提供更大的保护。我们面临新的挑战是如何促进更大的创新和创造力,并认识和创造变革的关键机制和动力。”斯特恩在25日的记者会上说。
 
斯特恩坦承了经济学界过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失败。他说,“经济学家们未能估计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巨大风险和潜在的生命损失的规模。他们严重低估了新的清洁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成本下降的速度,以及创新和规模经济的潜力。”
 
“经济学家们还严重低估了气候变化对年轻人和未来几代人生活的影响程度,他们受到气候变化的破坏性影响威胁最大。”斯特恩说。
 
自《斯特恩报告》发布后的15年来,全球本应该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然而现实是,它们反而增加了近20%。
 
“虽然许多发达国家在这一时期略微减少了排放量,但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排放量却增加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误认为气候行动需要与经济发展和增长进行权衡取舍。气候行动确实涉及强有力的战略选择和增加投资,但这可以推动各个层面的经济发展。许多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助长了这种误解。这些方法也低估了气候风险,同时未能处理好动态关系,也没有认识到创新的潜力。”斯特恩说道。
 
在回答澎湃新闻提问的关于如何看待眼下世界各地的能源危机,斯特恩回应道:“当前的能源危机再次突出了对于能源安全问题的考量。而风能、太阳能,你不需要为这些东西付钱。你不需要像天然气、煤炭那样依赖供应链,所以从中期来看,能源安全现在指向的是管理和存储能源。我认为这场危机更加强调了远离化石燃料的重要性。我相信,这就是许多国家将从中吸取的教训。”
《斯特恩报告》的警告
 
2006年,在英国政府的资助下,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斯特恩主持完成了《报告》。这份长达700页的报告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
 
该报告虽不是第一次有关气候变化的经济报告,却是最广为人知的报告,意义重大。其主要结论是:关于气候变化及早采取行动的好处大大超过不行动。这份报告将气候变化拓展定义为一个经济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
 
《报告》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关于经济损耗和成本的数字。斯特恩说:“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的话,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而如果考虑到更广泛的风险和影响的话,估计损失将上升到GDP的20%或者更多。”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将影响到全球人类的基本生活元素——水的获得,粮食生产,健康和环境。随着全球变暖,数以亿计的人将遭受饥饿,水资源匮乏,沿海洪水的威胁。”
 
相比之下,采取行动的代价(也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将损失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
 
从全球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我们现在的努力对将来40到50年的气候只会产生有限的改变。但另一方面,未来10到20年我们付出的努力将会对本世纪后50年和下个世纪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报告说。
 
报告指出,迅速、有力的全球性行动势在必行。行动必须建立在“共识之上,既有长期目标也有加速行动进行的框架协议”,而且必须在地区、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建立起“相互支持的做法”。
中国的承诺是明确的
 
拿着这份报告,斯特恩开始了其漫长的全球游说历程,试图说服各国领导和民众相信气候变化问题的真实迫切性和对此无所作为的代价。
 
此后十年中,《报告》既被视为一项重要突破,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彼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该份报告中带有太多的假设。外界普遍认为,从目前的经济状况要过渡到斯特恩所提出的“低碳经济”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转变目前的能源利用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且减少温室气体还会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早在《报告》发布的第二年,斯特恩就应邀来中国访问。他告诉澎湃新闻,自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30多年前,他来到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我1988年来到中国教书,从那时起,每年我都会去中国一两次。无论从哪个方面,中国显然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国家,我认为除非你是‘中国的学生’,否则你就不能成为‘世界的学生’。 ”斯特恩在25日的记者会上对澎湃新闻说道。
 
15年前,斯特恩访华时特意对接待他的政府官员和学者罗列了气候变化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他指出,经过严密测算,首先极端天气时间的变化,会使得华南地区洪涝灾害上升50%,冰川加速消失,极端天气事件和趋势对农业收成、水资源和土壤退化都有不利的影响,因而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其次区域发展和旅游业方面,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自然旅游景点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脆弱。另外,中等水平的海平面上升将威胁到中国的海岸地区,包括城市和人口稠密的三角洲地区。
 
“我的核心观点是,全球应该朝向低碳经济发展,而且从成本上来说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如何使用低碳技术,这由各个国家自己决定。”他说。
 
斯特恩对澎湃新闻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年多前宣布将在2060年前实现零碳排放,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有着非常重大意义的决定。这是中国经济转型所必须的。“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方面的世界领导者。中国也有高储蓄投资率,这将促进这一转型。”他说。
 
斯特恩近一步表示,中国在数字分析和人工智能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这在管理大的系统方面,如能源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上将是非常重要的。
 
他继续说道“中国现在确实认识到和理解气候科学。中国有伟大的科学家。当然中国从地理和人口分布上来说,非常依赖主要的一些大的水系,中国的人口集中在东部沿海。所以中国非常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在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是非常明确的。”
 
早在2013年,斯特恩指出,国际气候行动面临的最大障碍关键不是找到正确的科学或政策路径,也不是决定采取何种技术或进行何种投资,而是缺乏政治意愿。
 
此次气候大会的一个主要议题将是“气候资金”——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和经济补偿,发达国家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就承诺将每年向发展中国家出资1000亿美元,斯特恩曾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当年的谈判。然而直到去年,这一承诺从未完全兑现过。
 
“我希望是2022年,但我更有信心是2023年,这一承诺能完全兑现。”他说。
 
2014年9月,斯特恩在纽约的TED大会上发表了让人深思的演讲,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个最大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基础结构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导致人类社会转向低碳经济。
 
在演讲的最后,斯特恩如此说道,“不久前,我第四次成为祖父, 我的女儿海伦在纽约生下了罗斯。 我们会看着孙辈的眼睛, 告诉他们,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问题 ,知道危险和机会,但仍然没有能够行动吗? 我的答案是,当然不会。”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金正恩送花圈:朝鲜永远铭记中国人民志愿军丰功伟绩
下一篇:联合国:阿富汗半数人口面临创纪录饥荒 急需人道援助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