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全球连线:那些抗疫带来的改变——各国民众点滴感悟
新华社记者
周末聚餐已不是休闲首选,街头人潮已成昨日风景……一年多来,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理智战胜情感”,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民众正在适应抗疫带来的变化,这背后是人们早日战胜疫情的期盼。
更多人主动戴口罩
为防控疫情,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口罩令”,要求在某些场合强制戴口罩。
“戴口罩对我来说是一件大事。”韩国首尔市民刘昇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由于鼻炎,戴口罩曾让他感到难以呼吸。
但如今他逐渐习惯了戴口罩的日常,如果哪天出门忘记戴还会被别人盯着看,“感觉很尴尬”。
口罩让人们面对面交流的体验大打折扣,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戴口罩是“科学的、正确的”抗疫措施。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居民布鲁·伊洪贝莱看来,戴口罩虽然是一种限制,但这是为了更多人的利益。伊洪贝莱希望所有人都能一直严肃对待疫情。疫情刚暴发时,大家都严阵以待,但如今一些人似乎放松了警惕,这令他感到担忧。
更多人愿意打疫苗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本月早些时候发布调查报告说,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在14个国家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民众对新冠疫苗的接受度在一半以上国家都呈上升趋势,多数国家受调查者对疫苗副作用的担忧呈下降趋势。总体上近58%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愿意接种新冠疫苗,英国受调查者的接受度最高,今年2月的调查显示达到近77%。
参与该调查项目的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奥劳·达尔兹说,民众对新冠疫苗的接受度在提高,但数据也显示一些国家还需做更多工作来给人们信心,消除他们在接种方面的担忧。
英国国际医生协会全国主席钱德拉·坎内甘提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接种疫苗是抗击疫情的一个转折点。自从开始接种疫苗后,可以观察到病毒传播趋缓,发病率下降,需要入院治疗的病例数也大幅减少。
阿根廷纪录片导演阿古斯丁·拉克雷斯说,医学研究已经表明新冠疫苗是有作用的,“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接种,任何一款都行”。
更多人适应“云”生活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外出度假,没有公共活动,无法聚会,一些父母甚至不得不劝说在外工作的孩子不要归家。
拉克雷斯说,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不能任意旅行,因为家人离他非常远,“我非常思念他们”。
现居英国的达妮卡·安杰拉·马科斯是一家国际非营利机构的员工。疫情给她带来的一个很大冲击是亲人去世时不能陪伴左右。她的爷爷去年年底在美国去世,由于疫情,她和家人无法参加葬礼。
“我们在视频会议软件上观看爷爷的葬礼,整个过程感觉很艰难。”她说。
英国雷丁大学水文学教授汉娜·克洛克感慨,所有东西都被新冠疫情影响了:“我的科研工作、授课、日常生活,我的幸福感以及我的健康都受到很大冲击。”
疫情也促使人们探索生活和工作的新方式,如今已离不开“云”。克洛克说,她相信大家都能逐渐找到新的应对方式,如在线工作意味着能更容易与一个远方的人展开对话。现在人人都在学习如何通过在线方式做好自己的事、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这一新机遇。
坎内甘提也说,不同行业都在审视新的工作方式,这些趋势带来的影响是逐步显现的,等到疫情结束时就会形成新常态。(执笔记者:葛晨;参与记者:彭天潇、汪平、张家伟、金晶、倪瑞捷、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