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清晨,总高12层、共有135个单元的尚普兰塔南公寓楼,约一半的区域突发垮塌。
以色列侨民事务部长纳赫曼·沙伊(Nachman Shai)及其家人也偕一支人道主义代表团前往了现场,看到一片废墟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时间越长、找到生还者的可能性就更渺茫。
现场图 受访者蒂凡尼提供
当地时间6月25日傍晚,蒂凡尼和她的家人来到事故现场致哀,此时距离悲剧发生已经过去了约12个小时。废墟周围拉起了警戒线,警察、记者、摄影师围在警戒线外。许多当地人自发前来事发地哀悼遇难者,并为仍失踪的居民祈祷。
失踪者家属
然而,紧张的工作并没有取得有效的进展。
现场图 受访者蒂凡尼提供
然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看着“黄金72小时”已耗尽,一些家属也开始感到失望、无助,甚有部分家属对搜寻进度未取得明显进展而感到焦急,要求前往现场自行寻找幸存者。
“之前我们处理的大多是飓风造成的房屋垮塌。这次垮塌的公寓楼有12层,就像一个巨大的松饼。移动任何一块都有可能造成另外一块的移动,对幸存者来说,任何的移动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来自佛罗里达第一特遣队的救援人员菲尔(化名)向澎湃新闻解释了这次搜救的难点,“我们花了一到两天抑制时不时发生的火情,这不是单单往上浇水这么简单,你往废墟上增加的任何一点重量都有可能影响结构的平衡,造成二次垮塌。”
从左至右为尚普兰塔南公寓楼垮塌顺序
在反复观看、检查记录了事故发生经过的监控视频后,相关调查人员初步确定了几个较为可能的“故障点”。造成此次“结构性雪崩”的可能因素有地下室支柱遭腐蚀、地基深桩沉降、海平面上升、屋顶施工等。至于是其中一个因素直接导致了此次事件,还是多重原因的叠加致使了事故的发生,随着各种观点和证据频出,讨论也在逐渐展开。
泳池承包商在公寓楼垮塌前拍摄的地下车库画面。
据《迈阿密先驱报》28日报道,就在事件发生的36小时前,一位商业泳池承包商曾参观过这栋大楼的地下区域,想要投标该大厦的泳池修复项目。他表示,尽管建筑的大堂和泳池区“并无特别之处”,但停车场“到处都是积水”,他还注意到积水较多之处的下方楼层也存在问题——钢筋被过度腐蚀、混凝泥土板也存在裂缝。
红色区域为垮塌部分
“尽管施工质量可能会有问题,但一般不会有钢筋型号不达标这类问题,钢筋类型一般也会满足施工要求,比如防腐、抗震等,而且欧美发达国家法治相对更规范。”不具名的中国某建筑央企工程师分析道,“虽然各国钢筋强度等级设置、应用要求、抗震性能等方面的确不尽相同,但也是大同小异,建筑工程用的钢筋不属于高科技产品,此领域没有技术代沟,钢筋应该不属于垮塌问题的重点。”
从事住宅设计的高级建筑师林涛也对澎湃新闻指出,靠海的建筑一般都会有抗盐蚀要求,例如其建筑材料需要抗腐蚀,如钢材、混凝土等,再例如海边的沙子就禁止被拿来建房子,因其容易腐蚀钢筋。“所有建筑都要定期维护加固,海边就要更注意一些。”林涛表示,具体还是看最终调查结果,侵蚀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老房乱改造”、“地下空洞”等因素都存在可能。
曾经的“公寓热潮”
1980 年出现在《迈阿密先驱报》上的尚普兰塔南公寓广告
尽管广告语将该公寓吹得“天花乱坠”,但尚普兰塔南公寓楼却是一座在争议中诞生的建筑。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该公寓楼修建之初,当地居民便质疑其是否遵循了当地的建设规定。
安德鲁飓风过后的迈阿密-戴德县,摄于1992年8月24日。 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FEMA) 图
此次飓风过后,由工程师、建筑规范官员、建材供应商组成的小组在考察迈阿密-戴德县垮塌房屋的废墟后发现,不少房屋此前建设质量堪忧:混凝土瓦片铺设不当、许多房屋的山墙末端已经崩塌。对此,美国《基督科学箴言报》分析称,佛罗里达州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热潮,使得诸多高薪工会工匠被吸引至大型商业项目,只留下低薪的移民劳工与低技能劳工修建住宅。时任“木匠联合工会”发言人蒙蒂·拜尔斯也表示,在多数情况下,由一个承包商建造房屋框架,另一承包商建造屋顶,“没有人关注不同部分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公寓协会与公寓楼居民也就高昂的整修费用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直到该公寓楼垮塌前不久,公寓协会主席仍在警示居民“建筑损坏严重”,并劝说他们承担维修费用。
然而,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助理教授丽贝卡·希莫尼却认为,救援行动迟缓折射出美国体制的不足。她告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迈阿密公寓楼垮塌显示出美国始终无法正确应对灾难——由于美国的地方-州-联邦之间存在分歧,“在每分钟都人命攸关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强制要求跨城、跨州即时调用资源,简直就是在杀人。”
对此争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沈丁立向澎湃新闻解释道,“联邦制的缺点在于,其效率比较低。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联邦在干预地方事务前需要与地方协商,这个过程会损耗时间成本。”但他同时也指出,由于中央不能完全控制地方,地方在一定程度可以拒绝中央,避免中央犯的错误殃及地方(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