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糟糕的中美会晤中紫头发女士的不合时宜,到拜登登机三连摔,再到俄罗斯舰队在中东展示肌肉——对美国来说今天真是糟透了。“美国网友如是说。
当地时间3月19日,举世瞩目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束。中方带着诚意和理解不远万里来到冰天雪地里,迎来的却是美方的故作姿态与傲慢无礼。俄罗斯《观点报》19日刊文指责美国,“中国外交官在被迫向美国伙伴讲授政治礼节课”。美国《纽约时报》都看不下去,刊登文章喊话美国总统——《拜登先生,对中国的狠话说够了吗?》。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有美国网民事后在反思整场会谈时发现,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这种严肃场合,美方竟然派出一位染紫头发的外交人士,显得非常不专业。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网友纷纷对此表示不满。
紫发翻译(左)与布林肯
美国记者杰克·波索比克(Jack·Posobiec)发推文表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带着一头紫色头发的工作人员参加中美高层会议,会被认定为美方“软弱”。波索比克嘲讽布林肯真是个“战略天才”,该推文已经被转载2400余次,获得了1万枚点赞。
杰克·波索比克推特截图
从现场视频中可知,该名紫发女士是美方的翻译人员。有网友反问:“她那紫色头发下面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吗?”其他网友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没有。因为聪明的人知道紫色的头发不是给外交官和真正的政府官员的。”“如果您处于外交场合,紫色的头发不仅不适宜,而且不成熟,还会损害信誉。我敢肯定,中国在嘲笑我们。”
还有网友指出,“无语了,你受雇于政府,在世界舞台上代表我们的国家,却染着一头紫发出现,如果我是雇主我就当场开除你,这不是歧视。”“我已经无话可说了……我们已经丧失了专业意识!”
有多位网友都提到了换位思考,如果是中方代表染着一头紫发与会,试问美国会作何感想?“如果你把头发染成紫色,我不会认真对待你的。我保证中国也有同样的感觉。”
还有网友更深一层反思,“仅仅是因为紫色的头发,还是因为美国实际上很虚弱,而美国却试图将其隐藏在某些奇怪的原因背后?“
从视频中可以发现,该名紫发翻译中文专业功底较为薄弱,更加凸显美方这场无准备的外交仗打得尴尬。
有网友表示,“这真是太尴尬了。再加上他们将一名染紫色头发的女士带到与中国的会面中,使情况变得更糟了100倍。”有网友感叹:“难怪中方说我们毫无诚意。”
还有网友表示,“紫色头发本身不是错,而是全世界都已经厌倦了美国的哗众取宠和‘战争贩子’的形象。美国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信誉。比赛结束了,你输了。”
作为中美高层外交官员时隔9个月后首次会晤,中方带着十足的诚意应邀前往阿拉斯加同美方进行战略对话,并做好了按双方事先商定的程序和安排开展对话的准备,而美方却不然。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昨天表示,美方在先致开场白时严重超时,并对中方内外政策无理攻击指责,挑起争端。这不是待客之道,也不符合外交礼仪。中方对此作出了严正回应。
另据报道:
《纽约时报》刊发观点文章:“拜登先生,不要再对中国说硬话了”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边子豪】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刚刚结束,当地时间3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刊发署名伊恩·约翰逊的观点文章,题为“拜登先生,不要再对中国说硬话了”。文章认为拜登政府没能改变特朗普时期的混乱对华政策,并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作出了几点建议。
文章先是提到了中美双方在高层战略对话开场时的“交锋”,并表示美国应该采取措施缓解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称,拜登政府本来寻求一种与特朗普政府相比更加“细致”的对华政策,但截至目前其在很大程度延续了前任策略。就在对话前夕,美方还宣布了对中方24名官员的制裁,而作者表示这除了让政府不被指责“对华软弱”以外,并不能改变中方的做法。
随后,文章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了5点建议:
第一,美国应恢复“和平队”等在华奖学金项目。文章称,这些项目在过去几十年帮助美国了解中国,却被特朗普政府因意图孤立中国而取消。第二,美国应停止污名化孔子学院。文章说,孔子学院只是文化中心和教育机构,性质类似于德国的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第三,美国应该允许此前被特朗普政府驱逐出境的中国记者回到美国。同时文章建议中国也允许美国记者入境。第四,美国应取消限制中共党员入境的做法。第五,美方应邀请中国重新开放中国驻休斯顿领事馆。文章称,如此一来,中国也将重新允许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开放。
文章最后表示,尽管这些都是微小的举动,但对建立中美互信很有意义,能够为解决更加棘手的问题铺设道路。
相关推荐:
2021年3月20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应邀出席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第22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会“中美关系:风云50年”,发表题为《超越困局 以终为始》的讲话,主要内容如下:
2021年是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50个年头。今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时谈到:“过去半个多世纪,国际关系中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关系的恢复和发展。”
刚才播放的历史纪录片和基辛格博士的视频讲话,把我们大家的思绪带回到了50年前,前面三位发言人都谈到,中美关系来之不易,强调两国需要聚焦合作。回望那段历史,我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有三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在处理两国关系时,要有以终为始(Start with theend in mind)的思考习惯,在大图景内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不被分歧所困,超越分歧聚焦合作。
50年前,中美处在一种敌对关系的状态,两国长期隔绝和对立,彼此完全不了解。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认识到重要的共同利益,成功超越分歧,实现双边关系“破冰”。今天,中美分歧再大,与50年前也无法相比。现在两国在经贸、人文交流等领域都有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当年,恐怕最乐观的人也没有预想到,50年后两国关系能发展到如此的广度和深度。中国实现繁荣发展,也得益于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全面交往与合作。
21世纪的世界已经改换了场景,新冠疫情、气候变化、数字安全以及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治理等等,都是需要全球合作共同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今天的中美关系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关乎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如此关注,对中美合作有这么高的期待。
第二,对比当年,如今更多改善中美关系的有利条件。
50年前,在彼此差异和分歧巨大的情况下,两国尚能克服重重阻隔,绕道寻求共同朋友巴基斯坦的帮助,最终见面和商谈,在重大的国际战略问题上实现合作,现在就更没有理由走向冲突和对抗了。
大家都注意到,中美关系经历了一段剧烈下滑的困难阶段,中方对最近几年美方的错误做法是不太理解和无法接受的。现在两国关系似乎进入一个平台期,这两天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双方正在进行2+2高层对话。未来的中美关系会再度下滑,还是能在平台期稳定下来,恢复正常,进而上升和发展,我和在座和线上各位都是非常关注和抱有期待的。关键是中美能否在同一个国际秩序框架内解决彼此合理关切,实现和平共存。中美已经是一种深度相互依存的关系。过去几年的实践也证明,“全面脱钩”不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第三,两国需要承担起历史责任。双方需要冷静客观地面对和解决分歧。只要能够开始行动,新的局面就会被创造出来。正如习近平主席说的,“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种合作应该是开放性和真诚、双赢的合作,而不应该试图干涉内政,搞拉帮结派、你输我赢的争斗。
基辛格博士在2020年11月的创新经济论坛上提到:“除非(中美之间)有某种合作行动的基础,否则世界将滑入一场与一战相当的灾难[1]。他提出的警示值得我们重视。
50年前,富有远见卓识的中国领导人,从国家前途命运的角度,从在国际风云变幻中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决定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这个重大抉择,开辟了两个国家和人民走向全面合作的道路。
如今中美两国再次来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集中体现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未来世界的展望和追求。
希望我们今天在这里,通过回顾历史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双方的分歧,为新时期两国关系的理性和健康发展,为更好地延续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做出贡献。(傅莹是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