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新晋美食圣地广东顺德2018年靠旅游业收入171.4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4%。
请问这条数据反映了中国人民怎样的性格特点?别问,问就是为美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中国人在美食上的行动力,的确是拼到爆棚。不过最近马伯庸马亲王发的一条微博,却也展示了这么一种热爱美食的人:为了让别人吃到最好的东西,也很“拼”。
他讲了这么几个故事:
小时候在婚宴上很想吃九转大肠,但是认识的阿姨坚持认为肠子太脏,不由分说将这道菜强制下线;
朋友一起做饭聚会时,一个坚持认为西红柿炒鸡蛋不能放糖的哥们差点和放了糖的掌勺人打起来;
在西安吃羊肉泡馍,本地人朋友十分执拗地坚持让他用手掰馍,不然根本吃不出最正宗的味道,最后抠了40分钟抠得手疼,连吃饭也索然无味了;
在郫县,本地朋友为了带马亲王吃冠绝全县的豆瓣酱,饥肠辘辘中跋涉几十分钟,却发现最好的店关门了。最终只能凑合一下,朋友一边捶胸顿足,痛斥其他不入流的店根本不能入口。
马伯庸最后总结道,“他们不是坏人,他们热情得很,真心希望能够给你最好的美食体验”,但问题在于“强行代表别人去表达这种感受”。
因为当事人属于吃到80分以上食物就能获得100分满足,但身旁的朋友却强烈希望你必须要尝到100分的食物,并且认为这才配得上100分的快乐。
好心是好心,就是这个恨不得把你头按到碗里的强势过程实在是太让人有负担感了。
如果你常上网看人吵架(跟我一样),就会发现在中国互联网,美食话题是流量担当,也是撕X大户。
而且很多是像马伯庸微博所说的这种现象,起源明明是为了“什么好吃”这么美好的命题,最后却围绕这个话题演变为一场恶战。
在网上,这种现象有个名字:
“美食原教旨主义”。
初级美食原教旨主义,便是以地域的约定俗成为鉴定美食的基本标准。
毕竟“天下美食,唯正宗最高”是吃货公认的道理。要吃,就得吃最正宗的。
在天津人眼中,只有天津的煎饼果子是宇宙绝对真理,生菜和青菜都可以拉出去枪毙;
上海人自然是标榜阿拉上海的生煎最老卵,但内部也要为了褶子朝上还是朝下的流派打一架;
火锅虽然红遍全国,但川渝人民肯定是只认红彤彤的牛油和油碟。
这也不难理解。初级美食原教旨主义者捍卫某种食物的正统,是因为人家那里本来就是发源地或者大户。
毕竟美食是地域荣誉的重要评判标准,带着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大家肯定要争夺一个冠名的最终解释权,维护我们镇省/市/区/街道之宝基本的尊严。
再往上一层,就需要确定某种标准的唯一性。就比如吃火锅蘸什么料这种事,为了获得最佳的体验,必须精准搭配:
川渝火锅必须是香油碟和干碟,北京涮羊肉配芝麻酱,潮汕牛肉火锅不蘸沙茶酱就等于白吃。
再对味道极致追求一点,就要对食材追本溯源,俩字,讲究:
正宗的涮羊肉得从呼伦贝尔大草原把羊空运过来,正宗的西湖醋鱼得是西湖水里养的草鱼,正宗的东北铁锅炖不用东北大铁锅都不是那个味儿……
你以为这已经够严格的了?不,这才是开始。
初级美食原教旨主义者,是依照正统的规矩,对饭店的大厨要求严格,不能委屈自己的胃。
中级美食原教旨主义者,则是以个人的喜好为标准,开始对别人的口味很严格了。
具体表现是以自己喜欢的吃法为至高真理,并贬低别的做法是对这种食物的亵渎,通俗点说就是美食界的踩一捧一。
豆腐脑甜咸之争、粽子甜咸之争都已经是小case,美食原教旨主义的炮火早已深入每个菜系、每道叫得上姓名的菜肴:
锅包肉吃糖醋口的看不起放番茄酱的,西红柿炒鸡蛋不放糖的忍不了要放糖的,吃饺子蘸醋的受不了蘸酱油的,煮大闸蟹吃的鄙视蒸着吃的……美食鄙视链能地球两圈。
你别说,假如披萨也是中国传统美食,那上面放菠萝到底算不算异端都有得争的。
出自美国纪录片《Ugly Delicious》
最扎心的是,美食原教旨主义者为了凸显己方的优势,常常会抛出一句必杀技:那玩意儿也能吃?
于是,爱吃辣锅的一句“不辣的也配叫火锅?”扫射了大半个中国,不吃辣锅的反过来diss嗜辣掩盖了食材的本味、是低级的吃法,成了互联网美食大战的年经话题。
前几年网上突然传开了“芒果蘸酱油”、“芒果蘸辣椒”的吃法,震惊的网友纷纷表示这什么魔鬼黑暗料理?这显然是欺负闽南和海南地区人少,没能早点把家乡的风味推广给全国人民。
其实从这点也看得出来,有时候美食原教旨主义者diss其他不正宗的吃法,不仅仅是“我之砒霜,彼之蜜糖”的差异,还可能源于见识不足带来的无知罢了。
但进行到这一阶段的美食原教旨主义者往往已经有了坚固的思想钢印,互相在彼此眼中都是随便果腹、不可理喻的乡野粗人罢了↓↓↓
不过,中级美食原教旨主义者的战场90%都是网上。最无敌的高级美食原教旨主义可不一样,人家都是实地在饭桌上掀起风浪的。
其宗旨就是极力劝说别人必须要吃自己认为最好、最美味的食物,不然就是你人生的巨大损失。
当然,这也分方式。
有的比较温和。就像之前旅日作家毛丹青发微博讲的中国食客和日本店员的小插曲:日本店员会用“美食注入了师傅的灵魂”这套玄学来劝说你试一试他们最推荐的吃法,至少听着还有个理论依据。
有的就比较粗暴。
就像前文马伯庸微博中的热心阿姨,高级美食原教旨主义者是让你不会想和他同桌吃饭的存在,否则你将经历比劝酒更没有道理的疯狂劝食。
嫌海鲜腥味太重——海鲜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吃!(咔嚓一筷子)
吃不了香菜——放香菜才香呢!(咔嚓一筷子)
吃羊肉泡馍懒得掰,机器切吧——口感味道绝对不一样,不能吃机器切的!(像周扒皮一样监督你必须用手掰完)
小的时候,这种霸权主义有个战无不胜的理由:小孩子怎么可以挑食,这都是最好最有营养的东西。
等长大了发现你也没有营养不良,就再也没法用这个说法,只好换个更高级的蔑视:话里话外嫌弃你怎么那么没口福、不会吃,让人感觉自己长了这张嘴仿佛欠了这个世界什么。
当高级美食原教旨主义者展现对食物的统治力,吃东西这么快乐的事却让人体会到的是压迫感和控制欲。
双方推拉来推拉去,问题的核心已经不是这东西究竟有多好吃,而是完完全全不能理解:你怎么就是不能像我一样感受到吃这个东西/这样吃东西的快乐呢?
划重点:像我一样。
可是明明还有一个选项:自己吃着高兴就得了,其他都雨女无瓜。
毕竟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怎么可能几种固定的食物做法就能让所有人满意了。
比如有无辣不欢的人,自然也有人根本体会不到吃辣的乐趣。
又不是没吃过,任外人再怎么遗憾“不吃辣得错过多少美食啊”,吃辣也是对他们舌头和菊花的酷刑。
本地人绝对瞧不上眼专坑外地游客小吃街,担心外地人被坑也是好心,但也许人家在那儿吃得挺开心,反手就给当地美食打了个五星好评呢?这也是没准的事儿。
网络上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也常常让人想起日剧《四重奏》的这个情节:
四个室友一起吃炸鸡,有人很自然地拿起旁边的柠檬把汁水挤了上去,结果引来了其他人的抗议和争论。
或许有人会说,这也太矫情了吧,挤不挤柠檬汁都能辩论五分钟。
但这恰恰是独断的美食原教旨主义者被吐槽的问题:
有人理所当然地觉得要这样吃,也有人理所当然地觉得要那样吃。至少应该互相体谅,尊重彼此各吃各的快乐,而不是拿自己的喜好当褒贬食物的唯一标准,还强行要求别人必须跟我一样吃得满意。
可以理解“吃”这件事在人们的心里重千斤,值得为之付出极大的热情和认真,但是也得理解吃饭毕竟是吃到每个人自己的肚子里,强行正宗、强行高级反而有可能剥夺了他人简单的快乐。
面对一切不可调和的饭桌纷争,不如看看真正的智者是怎么做的吧——
是的,别管那么多,吃好你自己的就完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