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美侨报网报道,“太好了!”谈起对巴拿马的第一印象,巴拿马大学孔子学院巴方院长巫俊辉脱口而出这三个字。
“他们说一句比我们说一百句好”
1987年,巫俊辉从深圳前往巴拿马打拼,即便已过35年,“绿绿的树木、牛肉特别香”仍是他对这里最深的记忆。
刚到巴拿马的巫俊辉在小超市打工,随后开起了餐馆。为了和当地人有效沟通,他拼命学习西语,“有沟通才能有了解。”
巫俊辉的西语老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交家,带着他参加了很多活动。在这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位联合国驻拉美地区环保署的朋友,并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于是发起成立了“中国-巴拿马旅游环保协会”。2004年,他作为唯一的华人代表参加联合国环保署驻拉美地区秘书处在巴拿马的一个会议,就是在这个会议上,他意识到当地很多人对中国的认识仍非常片面。
“有参会的人说你们中国人什么都吃,还来参加什么环保会议。”对于这样的质疑声,巫俊辉回应称,“环保问题不是某个国籍、某个人种的事情,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问题。”
这件事过后,为了改变巴拿马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巫俊辉开始接触当地的教育机构,举办了很多文化交流活动,还被任命为巴拿马边防警察的中国事务顾问,组织培训班,帮助他们学习中国武术。为表彰巫俊辉做出的贡献,巴拿马消防总署向他授予了“杰出荣誉勋章”,并任命他为司令部少校,从事同中国联络与文化交流工作,这些交流活动让巴拿马民众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变化。
2015年,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巫俊辉带领巴拿马大学的合唱团前往北京、上海参加国际青年艺术节。到上海后,他还专门带合唱团成员去坐了磁悬浮列车。“下车后,大家都在低头看,”巫俊辉笑着说,“他们也不懂这些原理,就觉得中国太厉害了,没有轮子都能跑这么快。”他接着感慨道,“他们说一句比我们说一百句(效果)好。”
中文教育在促进两国交流作用巨大
到巴拿马的这35年,巫俊辉深刻感受到华侨华人在当地社会地位的提高。初到巴拿马的他,连“小孩子都来欺负”,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看到中国的发展和机会,选择到中国学习。
2017年巴拿马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后,各行各业学习中文的巴拿马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学生去北京学习,很多都留在那里了,”巫俊辉说,“他们看到的机会太多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各方面的发展都让他们感慨中国的进步。”
他笑着补充,“之前一位西语记者想让他两岁半的孩子来学中文,我说这太小了,可以再大一点。”
在他看来,中文教育在促进两国交流中作用巨大。“学习中文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不管是到中国还是在巴拿马的企业,他们都能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巫俊辉还提到,如今媒体对中国越来越多的报道,让巴拿马民众了解到更真实的中国,对中国的好感度不断增加。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中国政府将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主动采取多种措施,让民众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华侨华人和中华文化在巴拿马很受欢迎
在当地民众对于中国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的同时,巴拿马政府也对中国文化以及华侨华人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认同。
2021年11月12日,巴拿马政府宣布从2022年起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巴拿马全国性节日,并将春节庆祝活动融入巴拿马的国际旅游推介计划。巴拿马国家旅游局长伊万·埃斯基尔德森(Iván Eskildsen)当时说,这一决定不仅意味着巴拿马政府承认当地华人社区所做的贡献,同时还将拉动巴拿马经济增长。
“100多年前,中国劳工就来到巴拿马修铁路,当时是没有地位的,但现在能把春节作为全国性的节日,是对华侨华人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接受。”巫俊辉说。
今年春节,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组织了盛大的舞狮游行活动,当地还举行了庙会,许多民众都参与其中。
“巴拿马是很喜欢华侨华人这个群体的,因为他们淳朴、善良,还很勤劳”,巫俊辉称。
目前,巴拿马有超过20万华侨华人,他们的存在对巴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巫俊辉介绍称,大概200年前,巴拿马人的主食是土豆、玉米等,并不包括米饭,但修铁路的中国劳工将米饭带到巴拿马,现在米饭已成为他们最常吃的主食之一。“不光是巴拿马,秘鲁也是这样,这就是文化融入。”
巫俊辉还说起一个故事,在一次交流活动上,一位老教授对他说,“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人类文明”。他当时非常感动,“这是对我们的认同和接受。”
在采访过程中,巫俊辉提到好几次用美食“化解”因为某件事产生的“矛盾”,不论是对于“中国人什么都吃”的误解,还是中国劳工将米饭变为巴拿马的主食,亦或是春节庙会上的中国美食,或许就像他对巴拿马的第一印象——“牛肉特别香”,再深的沟壑都可以通过相互的理解去填平,而两个国家之间也是如此,沟通、互信、理解,巫俊辉期待两国之后可以有更多层面的交流,中国文化能够在巴拿马得到更好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