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加纳医疗队助中加友好医院完成首例胃癌根治手术 将技术和理念留在非洲大地
近日,中国(广东)第10批援加纳医疗队接到了一个来自中国同胞的求助电话。在充分筹划和准备后,医疗队在条件极为艰苦的非洲,为这名确诊为胃癌的患者顺利施行了胃癌根治术,并对中加友好医院的全体外科医生进行了全程教学展示。据了解,这是该院建院以来实施的首例胃癌根治手术。
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 通讯员 杜舒哲
病情危急 全力救治同胞
医疗队接到的求助电话来自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两个多月来,患者腹部持续胀痛并伴有渐性进食困难,只能进食流质,体重下降至40公斤。
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胃肠外科医生杨填推测可能是胃或肝脏的问题,建议其到医院做胃镜检查。几天后,患者到援加纳医疗队所在地,按照医生嘱咐完成相关检查,被确诊为胃窦腺癌,且已出现明显梗阻的症状,病情十分危急。
此时,患者已经瘦得皮包骨,脸色苍白,血压低,营养状况差,所幸经过体检和影像学评估,尚未发现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心肺功能正常。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短期内患者无法回国进行治疗。于是当天下午,援加纳医疗队队长庄少惠安排心血管医生郑锦滨、放射科医生黄瑞滨和手术室护士兼翻译邹观发参与会诊,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商量治疗方案。
受当地医疗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想在中加友好医院实施胃癌根治术,难度极大。但病人及家属给予的极大信心和充分信任令庄少惠最终决定接受挑战,在中加友好医院由医疗队队员主导手术。
开当地胃癌手术先河
“庄医生、杨医生,我已经近10年没有做过胃癌手术了。”ZAK是中加友好医院的外科教授,当援加纳医疗队与他沟通病人的情况和手术方案时,ZAK感慨道。
中加友好医院2009年投入使用,2010年正式营业,ZAK的话意味着中加友好医院从未有过开展此类手术的先例。ZAK非常支持医疗队的方案,安排Langdon教授全力配合医疗队做好准备工作,并安排该院所有外科医生在手术当天都去观摩学习。当天下午,ZAK通知病人入院,更腾出了唯一的VIP单人病房。
为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手术,邹观发通过电话联系厂家购买吻合器、切割器、缝线,再从库房里挑选出合适的手术器械;庄少惠负责准备麻醉的药物,设备和抢救方案;病人更是需要经过心理辅导、术前检查、营养支持、洗胃预防感染等一系列准备。除此之外,为了向非洲的同事更好地进行授课,医疗队对手术的每一环节都做了全英的整套资料,并复印多份,给到每一名观摩手术的医生。
手术授课两不误
手术当天,麻醉由庄少惠负责,她熟练地操作演示可视插管全麻,深静脉穿刺,术后镇痛,并全程讲授如何管理危重病人。心内科医生郑锦滨全程担任多学科会诊医生角色,协助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手术室护士兼翻译邹观发则在台上熟练配合。
由于担任一助的ZAK只在30年前于英国培训时做过此类手术,担任二助的Langdon没有任何配合经验,因此主刀医生杨填从切皮开始就得边手术边讲解,探查、垫脾、游离、暴露、离断、结扎,保证每一步骤都做到扎实且有条不紊。讲解不仅需要向当地医生分解肿瘤周围的重要解剖,还要传授国际最新的膜解剖理念。
一台标准化的胃癌D2手术就这样在中国和非洲医疗同行的交流学习中顺利完成。手术结束1小时后病人苏醒,生命体征稳定,标志着中加友好医院成功进行了第一例胃癌根治术。
ZAK向医疗队竖起大拇指,赞赏不已。所有在场的非洲同事一直陪同到病人苏醒,他们眼中流露出肯定和称赞。ZAK希望,在接下来一起工作的日子里,能够向医疗队学习更多高难度手术。
据庄少惠介绍,患者现已康复出院。在条件如此艰苦的非洲地区,医疗队完成了难度极高的手术,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帮助,展现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无私传授,认真带教,真正将技术和理念留在非洲大地上。
■小知识
什么是胃癌手术?
胃肿瘤是常见的癌症之一,它的发生起源于一种特殊细菌,即幽门杆菌。在卫生条件落后的地区,长期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引起胃部感染会发生癌变;如果长期酗酒,胃部的保护屏障消失,发病率也会相应增高。患者一旦无法得到手术的治疗,晚期生活质量会极差。
胃癌手术早期在医学上称为胃远端切除术。由于胃脏位于腹部许多重要结构的交会处,毗邻许多重要人体结构,因此切除过程一定要小心避开这些可能产生致命并发症的结构。当肿瘤长在拥挤不堪的环境里,更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因此,没有扎实的外科技能和手术掌控能力很难做好一台胃癌手术。
肿瘤切除意味着胃部也失去正常的体积和出口,这时需要将胃肠连接起来,形成消化通道,这十分考验外科医生的精细技能。
此外,这一类型的患者因为进食困难、功能障碍和危及生命的梗阻,往往合并严重的营养不良,有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巨大风险,因此,术前采取一些优化措施,如禁食洗胃、增加肠外营养等,术后通过消炎输血增加抵抗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胃癌手术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手术,从术前准备、术中处理、术后康复都需要一系列严格的规范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