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关注 > 健康 > 正文

致幻蘑菇刷屏!专家:野生蘑菇中毒死亡率高达20%

2020-08-04 11:44   美国新闻网   - 

每逢夏季,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甚至有人为寻求刺激专门购买特定种类蘑菇,以求达到致幻目的。中毒防治专家提醒,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解毒剂,购买食用蘑菇时要做到“不确定的不吃、不认识的不吃”。

“以身试毒”容易伤人伤己

日前,“云南吃菌中毒死亡人数超过新冠”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根据云南省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从2020年5月至7月20日,云南省已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而截至目前,云南省累计因新冠肺炎死亡的病例仅为2例。

尽管数字骇人,但仍有不少寻求刺激者因好奇“以身试险”。近来,食用蘑菇中毒致幻的新闻也屡屡刷屏,许多交流致幻经验的帖子引来热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副研究员李海蛟介绍,我国毒蘑菇种类丰富,目前已发现将近500种。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是一类牛肝菌科蘑菇。

“目前,它的毒素和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但通过一些案例可以看出,这类蘑菇如果烹饪不彻底,可能会产生‘幻觉’。”

李海蛟表示,虽然在与临床医生沟通的过程中,没有发现这种野生蘑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脏器损伤,但这种寻求刺激“以身试毒”的行为是必须被制止的。

“人在中毒致幻的情况下是难以控制行为的,很容易出现伤人伤己的情况。”

目前正处于蘑菇中毒“高峰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医学教授、知名专家邓跃林在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介绍,蘑菇中毒在临床上分为七种类型,包括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和光敏性皮炎型。其中比较严重的后果包括肝肾衰竭、意识错乱、幻觉、抽搐昏迷、溶血症状等。

邓跃林介绍,食用后产生幻觉的菌菇,通常含有裸盖菇素。目前研究发现大约有200多种蘑菇含有裸盖菇素,包括裸盖伞属、斑褶菇属、锥盖伞属和裸伞属等几个属的很多种类。这类毒蘑菇服用后,除了精神症状以外,通常还会引起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症状,严重者还会产生抽搐,并造成脑损伤。

李海蛟指出,一年中,蘑菇中毒有两个“高峰期”。

4月至7月,是剧毒鹅膏中毒的高发时期,此类中毒极易引起肝衰竭,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死亡;

6月至8月,是剧毒的亚稀褶红菇中毒的高发期,此类中毒可以引起横纹肌溶解、急性血管内溶血和多器官衰竭。

蘑菇中毒缺乏特效解毒剂

每到夏季,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南方地区,菌菇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北京地区也会零星散发。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科博士生导师宋玉果介绍,近年,在北京房山地区就出现过多例误食菌菇中毒,并导致死亡的案例。

宋玉果表示,根据对以往蘑菇中毒事件分析,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死亡率在20%左右,在食源性中毒性疾病中算是较高的。而这类中毒也是缺乏特效治疗办法的。

“缺乏特效治疗办法并不是说到了医院不能治疗,而是指它没有特效的解毒剂。”宋玉果说,吃蘑菇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患者到了医院,首先要做的就是阻止毒素继续吸收,并促进它的代谢和排出,如:洗胃、导泄等等。“在治疗上,我们会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生命支持,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恢复身体脏器功能。”

宋玉果介绍,蘑菇中毒大多发生在家庭,偶尔也出现在饭店、食堂,它与药物中毒不同,往往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潜伏期。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发生不适,及时就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没经验不要尝试采食野生蘑菇

两位医生都提到,在临床上,大多数患者都是误食有毒蘑菇造成中毒送医,“往往是常常采食蘑菇的人更容易放松警惕。”

事实上,蘑菇种类众多,大多数人对它缺乏专业性识别知识,对有无毒性常常是通过形态、色泽、表面分泌物等表观特征进行判断,这种鉴别方式往往会出现误差。要想减少中毒发生,预防是最根本的,要做到不确定的不吃、不认识的不吃。

“今年,截至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处理了近300起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超过800人。”李海蛟指出,目前,我国已是食用菌栽培的世界第一大国,栽培种类繁多。人们常食用的菌菇种类,如香菇、平菇、木耳、金针菇等,都已实现大规模栽培,安全性有保障。他强烈建议,没有采摘经验者不要采食野生蘑菇。(记者 孙乐琪)

图片来源:北晚新视觉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中外专家携手发现新遗传性肝病 锁定致病基因
下一篇:美国一州现首例狗感染新冠病毒事例,专家:几乎不传染人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