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之一,同时也是其他营养素的载体,与健康息息相关。很多人知道要多喝水,但是对水与健康的关系却缺乏科学的认知。11月14日至15日,由达能营养中心(中国)主办的主题为“饮水、水合状态与健康”的学术年会在宁波成功召开。近300名国内外营养界专家和学者参与了此次大会,与会专家探讨了有关水对人体健康重要性的科学依据及最新研究成果。
不同年龄段人群水的适宜摄入量不同
今年7月,中国政府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将饮水量列入行动目标,并指出个人和家庭应“足量饮水”,具体建议成年人一般每天应饮用7至8杯(1500ml~1700ml)。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在大会中强调,制定水的适宜摄入量是非常重要的议题,人体主要通过饮水、食物水和内生水来获得每日所需水分。饮水包括各种途径所获得的白水、茶水、饮料等,是人体水分的主要来源。人体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尿液,少部分通过皮肤蒸发,呼吸和粪便排出。一般情况下,机体通过体内平衡调节系统维持水分动态平衡,即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大致相等。但是水的需要量变化很大,主要受到代谢情况、性别、年龄、身体活动、温度、膳食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不同年龄段水的适宜摄入量推荐数据:
0-6月龄婴儿:0.7L/d(升每天)
7-12月龄婴儿:0.9L/d
1-3岁幼儿:1.3L/d
4-6岁儿童:1.6L/d
7-10岁儿童:1.8L/d
11-13岁男童:2.3L/d;11-13岁女童:2.0L/d
14-17岁男童:2.5L/d;14-17岁女童:2.2L/d
成年男性:总水适宜摄入量为3.0L/d;成年女性:总水适宜摄入量为2.7L/d
孕妇总水适宜摄入量为3.0L/d
乳母饮水适宜摄入量为3.8L/d
感觉口渴的时候,其实身体已经缺水了
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营养学会研究员程义勇指出,水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第二,参与人体内新陈代谢;第三,维持体液正常渗透压及电解质平衡;第四,调节体温。第五,润滑作用。想要让水在人体内发挥健康的作用,就要关注“水合状态”。什么是水合状态?程义勇介绍,人体的含水量就是水合状态,它不是固定的,新生儿含水量80%,成年人为70%,老年人为60%以下。
达能研究中心水合研究学术带头人EricaPerrier博士表示,最新的研究证据表明,水摄入量与血压、肾脏和泌尿道健康、糖尿病以及代谢健康等相关指标的差异有显著关系。这些发现表明,从长期健康的角度来看,有必要重新审查对“水分充足”的认知,从代谢健康背景下探索饮水摄入量和最佳“水合状态”。
“很多人口渴了才想起来喝水,要从水合状态来说,这个时候人体就已经缺水了,体内的水分丢失已经有1%到2%。”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强调,口渴并非一个灵敏的指标,我们应该在没有感到口渴的时候就习惯主动喝水,少量多次地饮用,切莫等到口渴后再喝水。
“渴觉”解释了为什么喝水越少的人越不容易渴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想不起来喝水呢?EricaPerrier博士还分享了有关“渴觉”的研究。通过在极限情况下收集人群渴觉的程度发现,低饮水量人群的渴觉比高饮水量人群更低,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喝水少的原因。
“举一个例子,每天早晨起来以后,刚刚穿上衣服的时候其实皮肤是能感觉到衣服的触觉,而当我们工作一天以后,皮肤对衣服的触觉就不明显了。渴觉也是一样,低饮水量的人群长期饮水量少的话,他的渴觉就会变低,相当于是对自己身体缺水状态的敏感度也降低了,这就会导致他们持续性地摄入水不足。”Erica Perrier博士这样解释道。
渴觉会随着饮水量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地改变自己的饮水习惯,提高自己的渴觉,根据不同年龄段水的适宜摄入量推荐数据,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的“水合状态”中。
由达能参与支持的《中国大城市成年居民饮水状况调查报告》为此次大会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数据,该调查是中国第一份关于饮水行为的调查研究,重点探索了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提升中国居民的饮水健康意识、进一步制定居民适宜饮水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