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健康中国”这一伟大战略的进程中,如何认识“健康”的概念尤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人们如何把握住健康的本质,以利践行满足人民健康需求、适应社会健康要求、紧跟时代健康追求之目的。以往对健康的定义多停留在个体健康的层面,而在健康受到国家治理、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的今天,“个体论个体”的健康已明显力不从心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 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故时代呼唤个人、家庭、社会三者结合,开启个体、群体、全体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健康”理念。
王立祥在第二届中国健康文化大会上作题为《中华立体健康专家共识指南》的主旨演讲:
健康概念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8年以前,那时候大家比较认可的健康的定义主要是“个体无病,即健康”;第二阶段是1948—201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为一个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同时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是完好状态;第三阶段是2011年荷兰的健康学者马特尔德•休伯提出健康应当是个体在“面对社会、躯体和情感挑战时的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对于健康定义认识的进步,从点性思维到线性思维再到平面思维的演变历程。但无论是WHO当时的健康定义克服了把“健康”视作“没有疾病”之狭隘的生物医学角度,将健康扩展到躯体、精神和社会领域,还是休伯提出的健康六个维度:躯体功能、精神功能和感知、灵性维度、生活质量、社会和社交参与以及日常自理功能,但其共性仍都是以个体健康角度出发而论及“健康”的定义。在我们步入“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现况,实则个体健康需求之满足和健康权益之保障有赖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支撑而完善。
基于此提出的立体健康是指:在时间维度上以个人健康为核心,整合个体、群体、全体“三位”一体,融通个人、家庭、社会“三者”合一;在空间维度上以前人、中人、后人“三人”健康为目标,贯穿生育、生活、生存“三生”生命,把握未病、欲病、已病“三病”医则;在世间维度上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铸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身心文明“三文”宗旨,弘扬腾龙向上、黄河向善、长城向信“三向”文化的三维健康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就指出21世纪的医学发展方向,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健康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让我们共同来丰富其立体健康内涵和外延,传承昨天之健康、融合今天之健康,开创明天之健康,真正让我们的人民享有健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文/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立祥)。图文整理|慧宇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