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青年对新中国充满向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100年来,海外五邑华侨华人积极参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不少人也用特殊的方式——五邑银信(侨批)记录下历史。
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近百年中国历史长卷,走进五邑银信,从一封封银信里,解读华侨华人“眼中”的党史。
本周起,(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日报社联合推出《侨批中的党史》栏目,敬请垂注。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严建广
“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强大、自由、独立、幸福的新中国已屹立于世界上。中国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翁了……”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展览室里,收藏着一封印尼华侨陈金秀1953年写给新会梅江村大哥大嫂的信,她在信中如是说。
新中国的成立和取得的成就,激荡着华侨华人的心,令华侨青年对新中国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激荡华侨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而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成就,令身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倍感振奋。
信中,陈金秀写道,“前几天我听到朝鲜已经停战的消息,而胜利到底是属于爱好和平的人们。这大概你们也听过了而感到说不出来的欢乐。同样的,我们华侨也有这种无比的痛快”。
美国华人历史泰斗麦礼谦在其著作《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中讲到,美国华侨华人关注中国政治局势,甚至直接参与中国的政治活动。“中国富强起来,一方面可以给予海外华人……在中国有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声誉提高,也可以帮助改善华人在居留国的待遇与社会地位……”麦礼谦在书中说。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当年也有着同样的想法。”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刘进表示,“正是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当新中国成立之初取得的成就传到华侨华人那里后,他们会很振奋,特别是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更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
刘进表示,银信是海外华侨寄给国内亲友的侨汇(“银”)和书信(“信”)结合体。受时代影响,华侨华人在寄往家乡的银信中,也出现了不少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记述。它们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
华侨青年纷纷回国读书
新中国的成立鼓舞了无数海外华侨,他们满怀着对新中国的期待,纷纷回到国内定居、工作和生活,形成了一股回国浪潮。而在这股归国潮中,华侨学生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江振仕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归国华侨学生初探》中介绍,从1949年至1953年,经各地侨务部门接待安置的侨生约有1.9万人,连同未经侨务部门接待而直接入学或参加工作的估计有两三万人。
1953年,陈金秀在印尼读初三,和众多华侨青年一样,也有了回国读书的梦想。在信中,她这样写道:“不能否认,海外的华侨都一批一批地投入祖国的怀抱里。最近,我的同学已有好多回到中国去了,他们给我们的消息和信,都是令人也想回国……”
在信中,陈金秀也十分关心回国学习的事情。“请问现在如果我们华侨青年学生初三毕业后回国是好吗?并且在你的想象中,如果我明年要回国,怎么样?关于学费方面是否由国家担任或负责,使我们的家长不必寄款可能吗?因为我听说在中国念书的华侨可以免费,这可真吗?如果是真的那么明年我就要打算跟同学们集体回国。”她在信中问家乡的大哥。
家住新会区会城街道办事处梅江村的陈成长是陈金秀的大哥。当年,陈金秀就是给他写的信。“我也是出生在印尼,5岁时为了学习,我回到了中国。”今年96岁的他说:“妹妹在印尼长大,不会中文,这封信是她出钱请别人代写的。”
陈成长回忆,当年收到妹妹的信后,他很激动。“我也不会写印尼那边的文字,没有回信。”他说:“除了我在家乡,父母和妹妹他们都在印尼。后来,我们也通过信。不过,妹妹没有回国学习。”
江振仕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归国华侨学生初探》中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源源不断回到国内的华侨学生,政府至感欣慰和欢迎,并从接待、考试、入学、补习等环节对侨生给予适当照顾和安排。政府还新办、复办了各类华侨学校,以更好满足归国侨生的不同需求。大部分华侨学生回国后的生活费用由海外亲人寄来的侨汇维持。对个别经济确实困难的侨生,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帮助。
回到祖国的华侨学生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努力投入学习。无论是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业的华侨学生,还是未能考入大学的侨生,他们绝大多数在毕业后都选择留在国内,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有生力量。
华侨称赞家乡“比想象的还要好”
陈成长回忆说,从印尼回国后回到家乡,他读了四年的书。后来,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没读书了,就出来做工。“那时候,又没有地,都是给地主做工挣口饭吃。”他说。
新中国成立后,陈成长的生活也迎来了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陈金秀最终没有实现回国学习的梦想,但是,1986年,陈金秀还是回到了家乡。
“我记得她回来那天是1986年9月25日。当时,她回来看到我们的生活和家乡的发展,很高兴,说比想象的还要好。”陈成长说,在家乡住了10多天,妹妹便回印尼去了。
陈成长说,因为父母、妹妹和家人都在印尼,妹妹又不懂中文,自己也不懂妹妹说的话,交流很不方便。所以,之后妹妹就没再回来过。“我们有书信往来。”他说:“后来妹妹的女儿在1993年也到新会探望过我一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治安好,生活好,环境好。”陈成长说,他有3个儿子1个女儿,孩子们生活都不错,自己现在每月还有政府发放的高龄津贴。
“从长伯(陈成长)90岁那年开始,每个月国家有100元的高龄津贴。我们村里每个月也会发放200元的高龄津贴。”梅江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家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