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客家围屋 凝聚宗族情谊 惠阳抓住乡村振兴契机,引进文旅项目,活化客家围屋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俗话说,“未见客家人,先见客家楼”,走在惠州市惠阳区,随时可以“撞”见客家围屋,它们形成于客家人的迁徙时期,肇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既汇集了客家的古朴遗风,又彰显了南方地域文化特色,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百年前,客家人聚居在围屋内,宗亲团结一体,互帮互助;经过百年的升华,客家围屋凝练成一种地方文化,传承着礼制、伦理、哲学。
近年来,惠州市、惠阳区两级政府相关部门抓住了乡村振兴契机,引进文旅项目,活化客家围屋:位于秋长茶园村的松乔楼围屋,引进了碧桂园文旅项目,开发成了集观光休闲、餐饮娱乐、民俗演绎、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文旅打卡点;叶亚来故居、碧滟楼等被活化为对外展示吉隆坡之王叶亚来生平事迹的窗口,传播其飘洋过海,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了新四军将领、北伐名将叶挺的叶挺故居,被打造为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铁军精神以惠阳为中心向全国扩散传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历史 围屋为客家人宗族凝聚力载体
惠阳,古称归善,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自宋朝开始,就有客家人迁徙到此。据《惠阳客家围屋故事》(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编)一书记载,因战乱原因,客家人在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南下大迁徙,他们因为离开故土,客居他乡,故自称为“客”。古代当地官员为他们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他们为“客户”“客家”,“客家人”之名由此而来。
历史上,客家人宗族凝聚力强,喜家族聚居,南迁也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体现在建筑上,即为大家族聚居的大型住宅——客家围屋。
围屋通常背靠山坡而建,就是风水中的“有靠山”之说;前面则有半圆形的池塘,既体现出风水中阴阳学说,更是防火、御敌、蓄水之用的产物。围屋的结构以中间的正堂为中轴,一般是二进至三进,呈方形结构,分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进)。正堂左右两旁有同样是方正结构的横屋,简称为“横”。自正堂向外的房屋结构一层层扩张,每一层称为一“围”或一“围龙”。围龙的层数和一侧橫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围龙屋通常是“两堂两横一围龙”。
屋内建有祭拜祖先和议事的堂屋、住房、厨房、仓库,还有水井、猪圈、鸡窝、厕所等基础的生活设施,相较于其他建筑,围屋既能继承家族传统,保全文化记忆,又能加强了族人间的联系,增强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故坊间也流传着“一幢围屋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小群体”之说。
无论是在惠阳老城的小巷里,还是在深山的村落中,人们都能发现围屋的踪迹。惠阳客家围屋的样式,主要是方型围屋和半圆形围屋。据不完全统计,惠阳乡间大地上散落的客家围屋有200多幢,其中包括近70幢文保单位。每一幢客家围屋都记载着一个家族的迁徙历史,每一堵墙都铭刻着客家祖先筚路蓝缕、艰辛开基的创业足迹,每一个泮池都辉映着客家人自强不息、团结进取的精神。
传承 百年客家围屋维系宗族情感
过去,不少居住在围屋里的惠阳客家人,为了生计漂洋过海,在他乡时,经常会惦念故乡的围屋和屋内的祖祠,这是他们根的承载体;而今他们的子孙常回到惠阳,寻找父辈们曾经住过的围屋,在祠堂里给祖先奉上一炷香,这是他们宗亲关系的维系。
2019年11月28日至29日,第十届世界惠州(府署)同乡恳亲大会(下称“世惠会”)期间,近600位海外侨领、港澳台同胞和友好人士,个个都带着家乡情怀,回到惠州寻根寻亲,其中,就有不少华侨通过惠州市侨联,去往惠阳各镇街,在围屋中与宗亲“相认”。
秋长周田村村委书记叶远雄告诉记者,近几年,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惠阳与海外交流辐射面更广,发挥侨智、汇聚侨力,积极帮助华商企业走出去,政府会帮助侨胞在本地寻找宗亲,若成功找到,这些侨民将远渡重洋,回乡祭祖、创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2019年7月,马来西亚雪隆惠州会馆访问惠阳区,向惠阳区慈善总会捐资100万元用于叶亚来主题文化展示馆的修缮和陈列布展。“我们叶氏后人有一个默契的约定:每年八月初一,海内外的叶氏后人都会赶回周田村,聚集祭祖,同时还经常出资修建宗祠,2014年就共同出资维修由吉隆坡之父叶亚来修建的碧滟楼。” 叶远雄说。
在镇隆镇大光村党总支书记叶伟宏的办公室里,有一幅特别的字画,上面写着:“敦孝悌,睦宗族,务正业,重国课,守国法,戒非为,崇节俭,端风俗,敬师长,和乡邻。”据了解,这30个字是崇林世居十则规条的主要内容。
“崇林世居的后人都能熟背十则规条,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规则。”叶伟宏说,刻着这十则规条的石碑,如今依然立在崇林世居大门厅内右侧墙上,这十则规条是崇林世居叶氏第六世孙叶蓉煌立的,他请人把十则规条写出来挂在办公室里,每天上班都要看上几遍。
“尽管惠阳人都从围屋里搬出来了,但围屋仍是维系惠阳人宗族情感的纽带,围屋内的约定、家训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业内专家评价道。
升华 “铁军精神”激励惠阳人
客家围屋除了维系从围屋中走出去的宗族情感,还激励着惠阳人奋进向前,其中以叶挺故居展示的“铁军精神”尤为突出。
叶挺故居是由叶挺的祖父叶沛林建于清朝末年,为两进院落式布局的客家民居,4房2厅1厨房2天井组成,2006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叶挺将军纪念馆(园)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内通过文物、文献、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他的生平和成长背景,展现了其不平凡的人生和历史功勋,展示了他为民族解放、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铁军精神”。
据介绍,叶挺将军纪念馆(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广东省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惠州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等。自2011年免费开放以来,年平均接待观众80多万人次。“铁军精神”以纪念园为载体,以惠阳为中心,向全国范围辐射。
叶挺将军纪念馆(园)馆长秦蓝向记者介绍,“铁军”一贯作风是就是敢啃硬骨头!北伐之时,当队伍受阻于汀泗桥、贺胜桥时,素有“铁军”之称的叶挺独立团挺身而出,一举打通了北伐军前进的道路。
当下,敢啃硬骨头的“铁军精神”仍在上演,最为典型的就是淡水河治污。蜿蜒的淡水河,曾是哺育惠深两地百姓的“母亲河”。20多年的工业与生活无序排污,使得淡水河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沿河两岸居民深受其苦。
但因河流污染严重,沿河企业众多,各方利益交织,淡水河治污,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骨子里透着“铁军精神”的惠阳人并未放弃,惠阳立下“军令状”:淡水河水质达标工作列为2019年“1号工程”,举全区之力开展淡水河污染防治攻坚行动。
惠阳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邓利辉是一名精通法学的干部,自分管环保执法工作以来,他强力推进开展“夜鹰行动”等多个专项执法行动,精准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规范企业排污,在涉水涉气重点工业企业安装在线过程监控系统,从源头上控住了污染。
经过努力,惠阳铁腕治污成效显现:淡水河水质从多年的劣Ⅴ类上升为去年底Ⅳ类,今年1月更是达到Ⅲ类水标准。市民们纷纷点赞“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