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紫云10月27日电 题:一棵草的扶贫之路折射中国减贫智慧
作者 周燕玲
深度贫困县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板当镇洛麦村剩余的13户贫困户,2020年10月全部“清零”,全村人均年收入是中国脱贫标准的3倍。从贫困“刺头村”到脱贫“示范村”,洛麦村的这场蝶变竟是因为一棵草。
洛麦村是紫云自治县4个“千亩良田”之一,却因旱季长期缺水,加之灌溉塘和机耕道等基础设施不完善,2016年村里60%以上的田地都荒废,人均年收入仅2152元(人民币,下同)。
如何让闲置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电网公司派驻洛麦村“第一书记”严召波,自2017年9月驻村以来便与其余6名贵州电网公司扶贫干部一起,白天往返村民家中走访,夜晚开会讨论致富思路,2个月后最终决定流转村民土地种植菌草、建设产业园。
在严召波看来,菌草种植是一个“懒人”产业,种一次可延续五六年,且一亩地每年能产10吨至15吨菌草,“不能小看那颗草,它不仅能治理水土流失还串联起了全村的农业循环生态产业园。”
记者近日在洛麦村看到,400亩菌草已被村民全部收割,一部分菌草被加工制成青储饲料,以备冬天投喂肉牛、林下鸡、杜泊羊;另一部分菌草经过180摄氏度高温消毒冷却后,“以草代木”制成一根根重达5斤的菌棒,用于培植食用菌。
洛麦村村民段国平每天会把菌棒装车运到村里的160个食用菌大棚里,并把大棚内的食用菌废棒拉到村里的生物有机肥厂,那里会把食用菌废棒及牲畜粪便加工成粉末状的肥料,用于菌草施肥。
“每个月有3500元工资,每年还有土地流转费以及入股‘分红’的收入。”段国平说,2018年村里还建起了光伏发电产业,一年有3000元分红。
2018年底,洛麦村成为板当镇第一个脱贫出列的贫困村,“变草为宝”建成的农业循环生态产业园“环环相扣”,彻底解决了农村种植业中化肥施用过量、养殖业中粪污“无处安放”的现象。
此外,农业循环生态产业园以洛麦村为中心辐射了板当镇16个村,目前全镇菌草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亿元,并解决了当地5000余人的就业问题。
据统计,菌草种植技术已在中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运用,为扶贫而生的菌草还走出国门,遍植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拓展中国和平外交的“植物大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