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厦门集美工业学校建校100周年 有容方成大 根深树百年
浔江之畔,杏林江滨,巍峨的杏林大桥如长虹卧波一桥飞架,桥的一端,有中西合璧之红顶白墙建筑群隐约于绿树繁花之中……陈嘉庚先生亲手创办的集美学村就在此处。
学村当中,两所紧挨的名牌学校:集美轻工业学校和福建化工学校,百年后的今天已蜕变为屹立于杏林湾畔的现代化职业院校——集美工业学校。
合二为一,融而为一。百年风雨诉说着属于集美工业学校的深厚底蕴——学校最早的办学历史可回溯至百年前。在1918年创办师范教育后,1920年陈嘉庚先生分别创办了水产航海教育和商业教育,当时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就是集美轻工业学校的前身。顺时而动,改革发展,尤其是在四年前,创办已经96年的集美轻工业学校和58年的福建化工学校合并组成集美工业学校,把两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通过融合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强强联手,做优做强,从此学校迈开了历史新征程。
发挥两校合并1+1>2的效果,学校在打造工科职业教育高地、培育技能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更令人瞩目的成效——教育部信息化试点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全国首批云教学管理示范校,连续三年入选《中国职业教育百强学校》……种种荣誉是集美工业学校办学成果的有力注脚。一个世纪以来,学校始终秉承嘉庚精神,恪守“诚毅”之校训,办学不辍,把这所百年名校发展成为国家建设人才的摇篮,数十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今年9月底,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到集美工业学校调研指导时,对学校践行嘉庚精神以及实现两所老牌学校融合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学校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职业学校,沉淀着百年嘉庚精神的底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学校要提高认识,从学校百年发展中提炼经验和模式,把百年校庆办好、把嘉庚精神传承好、把职教思想提炼好,总结出有借鉴意义的、有价值的精神理念,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出一份力。
集美工业学校校长陶顺生表示,学校将以百年校庆为新的起点,在省教育厅、厦门市教育局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守、践行嘉庚精神,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将学校打造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创建蓝领精英的殿堂,凝心聚力,再铸辉煌。
学校荣誉
集美工业学校是教育部信息化试点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全国首批云教学管理示范校,连续三年入选《中国职业教育百强学校》;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入会单位、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亦是市民最喜爱的厦门职业院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校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金牌大户,在历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得11金、59银、106铜;在历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获得9金、9银、11铜。2017年,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3金、10银、7铜,总奖牌数全国第一;2018年获得1金、5银、12铜,总奖牌数全国第二;2019年获得2金、6银、12铜,继续保重全国领先。
学校名片
集美工业学校由原集美轻工业学校和原福建化工学校合并设立,是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单位。
原集美轻工业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20年由陈嘉庚先生创建的集美学校商科。
原福建化工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在原厦门四中(现大同中学)高中部的基础上创办的厦门化工学校。1963年,学校改名为福建化工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国家首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
2016年8月,福建化工学校与集美轻工业学校正式合并为集美工业学校。2018年9月,集美工业学校南区迁出原福建化工学校校区,迁入面貌一新的北校区,完成集美轻工业学校与福建化工学校的实质性合并。
传承 扬嘉庚精神 秉职教初心
百年弦歌不辍,世纪风雨兼程,迎来100周年校庆的集美工业学校不会忘记,百年前,陈嘉庚先生一手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那是学校育人初心启航的地方。
百年前,风雨如磐,国势颓败,实业凋零。心怀“教育救国”“实业兴国”理念,陈嘉庚先生着手创办集美学校一系列培养职业人才的专门学校。他认为,地方实业未兴,是我们国家贫穷落后的障碍之一,因此他致力于振兴工商业,欲振兴工商业,关键在于倡办教育以培养人才,“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
1920年,正值华侨民族资本家和帝国主义垄断资本集团之间斗争激烈,而陈嘉庚先生在经商时发现,海外华侨和国人在经营管理方面经验缺乏、方法落后,难以满足商业发展需求。他在《南洋商报开幕之宣言》中大声疾呼:“我国商业之不振,推原其故,地非不大也,物非不博也,资本非不雄厚也。所独缺者,商人不知商业原理与常识耳。吾人深知此弊,以补救之法,莫善于兴学。”
是年8月,陈嘉庚以超人的眼光和胆略,创设了集美轻工业学校的前身——集美学校商科。学校修业年限为四年,主要授以商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集美学校商科的办学宗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以谋民生问题之解决。学校提出:“民生至今,凋敝已极,政治不修,固为主因;而国人智识孤陋,墨守成法,难与人竞。方今革新伊始,百业待兴;此本校贮养商业人才,以期建设新国家者一也。”其次是助力南洋商业、适应地方需要。第三是实行公民教育、养成健全国民。
发展到解放初期,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财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专业拓展到了纺织、丝绸、人造纤维、制糖、造纸、陶瓷、酿造、分析化学、制盐、轻工机械等领域。许多归国侨生毕业后返回所在国和侨居地工作,学校校友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区,从事商业、实业、金融和文化教育事业,为侨居地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百年前陈嘉庚先生创办商科的真知灼见言犹在耳,有些认识与观点至今仍未过时。放眼全国,历史如此悠久的中职学校并不多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能够坚持与发展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集美工业学校正是陈嘉庚先生关于职业教育精神的拥趸者与实践者,学校喜迎百年华诞,这是对陈嘉庚创办职业教育的最好纪念。
如今,职业教育被寄予更多希望和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职业教育提出21字要求,即“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2019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要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国务院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类型地位,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中职院校的集美工业学校,和众多职业院校一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 二校合璧 融合闯出新天地
近三年来,集美工业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的奖牌数,持续在全国近千所中职学校中“杀出重围”,保持在第一第二等领先位置;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学校也是金牌大户,连年抱回诸多大奖;去年,集美工业学校获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共同评选出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成为五年来厦门唯一获得该称号的中职学校……
拥有百年历史底蕴的中职学校,近年来焕发着格外引人注目的光芒,在中职学校队伍中声誉日盛。校长陶顺生把集美工业学校这些亮眼的成绩归功于省市领导的远见卓识,归功于集美轻工业学校与福建化工学校这两所老牌学校合并办学的叠加效应。
早在2011年,厦门市做出了将集美轻工业学校和福建化工学校合并的决定。但鉴于种种现实困难,两校合并办学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如何做好“融”字文章?2016年2月到任校长的陶顺生接过了两校合并的重任。
两所独立办学的老牌学校,要破除壁垒,真正合二为一,一路走来并不容易。“磨合、整合、融合”,陶顺生将两校的合并办学概括为这样的“三部曲”,一方面着手顶层设计,牵头制作两校整合的整体方案,一方面通过推行两校对口科室中层干部交叉统筹工作,潜移默化地将合并融合的理念灌输到全校师生日常工作中。
“牌子”“位子”“票子”“面子”“房子”——合并后的校牌、职位、绩效、校园工程等几大问题,和两校老师的校本情结等被概括为“五子一情”难题,在推动融合的过程中被一一解决。
“现在学校正能量多了,负能量少了;琢磨事情的人多了,琢磨人的少了;当运动员的多了,当裁判员的少了。”不少人这样评价两校合并后发生的变化。
特别是,合并后学校优化了资源配置,劲往一处使,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在两校合并办学之前,虽然两所老牌中专学校都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各自的教学基础都不差,都是国家级示范中专院校,但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中职教育面临着生源减少、教师紧缺等发展难题,而两校比邻办学,却存在着同质化办学、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两校合并必须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培育出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陶顺生表示。
凭借两校合并整合的契机,学校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结构合理、发展持续”的专业优化调整目标,积极对接厦门构建的“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最终原有两校区的38个专业被调整至26个,形成七大产业系,构建了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形成在区域内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布局科学的专业建设格局。
一些诸如文秘、市场营销等同质化严重的专业在调整中被舍弃,先进制造、信息工程、轨道交通、现代服务等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则得到加强。调整后,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和厦门的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目前,学校累计与5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与包括青岛海尔、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大金机械有限公司、联想移动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还通过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开发校内实训室和教学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加快了学校成果的产业化,也实现了提升人才质量和提高就业率的目的。从集美工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受到社会的欢迎,许多未出校门便被企业提前预定,2016年至2018年,学生就业率分别为97%、98.5%和98.14%,呈逐渐提高趋势。
提升 追求卓越 打造现代职教品牌
如果从空中俯瞰集美工业学校,354亩绿地上,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嘉庚大楼、实训楼、运动场、食堂等一应俱全,嘉庚式的建筑风格让校园显得格外恢宏大气。学校是厦门市最大的中职学校,也是福建省最大的中职学校之一,堪称中职教育的“旗舰”。
对于集美工业学校的师生来说,近年来,作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单位,学校全方位开展示范校建设,在此过程中,学校的综合实力又实现了质的飞跃。
据悉,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2015年开始联合启动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目的在于让示范学校在建设福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这是一次严格的“大考”——示范校考核覆盖学校办学全方位、全过程,共涵盖9大建设项目,36个建设要素,90个内涵指标,加上1个特色与创新指标,此外,每年还有上百个建设任务,评审需经专家网络评审、实地核查、综合评议等,格外严格。
“示范校建设是福建省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做出的重要决策,是突出职业院校内涵发展最重要的资质评定标准之一,也是我们综合办学实力的比拼。”陶顺生说,尽管工程建设难度大,但学校没有把这项工程当作“包袱”,而是以此作为学校深化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的重大机遇。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上百个任务被逐一分解,各学科各专业的新老教师广泛参与,教师们还多次外出到兄弟院校取经……从最初参与创建的只有几个人,到2018年的30人的项目组,再到2019年全校参与示范校建设的老师超过200人,集美工业学校众多教职工都被动员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2019年,学校在该示范校评比中三年三大步,并在2019年的终期验收中拿下厦门第一的好成绩。
在陶顺生看来,示范校建设涉及办学的方方面面,通过让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学校凝聚力得到了提升,也大幅拓展了学校的内涵。
尽管学校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底蕴深厚,但集美工业学校却具备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学校以嘉庚文化为核心,秉承“诚毅勤美”的校训,坚持着“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精细管理、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优质化、特色化”为目标,持续致力于打造工科类福建省最强、全国知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职业教育品牌。
学校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目前有7个专业群,27个专业培养方向,设有先进制造、智能控制、信息工程、现代化工、现代交通、现代服务、闽南文化等七个产业学系。学校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全国首批示范性重点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技术应用与维护等6个专业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市场营销等5个专业被认定为市级骨干专业。
注重全方位育人,学校强调文化建设和德育建设,办学特色明显。走进集美工业学校,闽南传统工艺现代学徒制基地内精致的剪纸、珠绣和漆线雕作品传递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一批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工作室就设在校园内,技艺大师们受聘为基地客座教授,时常指导学生;读书节、校园文化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嘉庚大讲堂”等系列活动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
值得关注的还有,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集美工业学校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2018年,福建首个中德AHK合作项目在学校正式揭牌,学校与德国马克思·艾特学校、劳特巴赫市福格尔斯山学校福格尔斯山县职业学校中心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2017—2019年,学校招收“海丝”沿线国家华侨华人学生54名,是福建省唯一招收“海丝”沿线国家留学生的中职学校。
“回首百年路,我们风雨兼程,展望未来时,我们蓄满动力再出发。”在新征程上,学校将坚守初心,继续打造大国工匠的摇篮,打造现代职教品牌,初心不改,为国育才。(杨珊珊 吴在平)
来源:http://www.chinaqw.com/qx/2020/10-19/2731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