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己人·侨乡篇
凝心聚力 谱写特区侨力新篇章
文/羊城晚报记者 蚁璐雅
潮汕地区是著名华侨之乡。历史上,潮汕地区的天灾和战祸频繁,人民饱受煎熬,在背山靠海的地理环境中,潮汕人民早开海事,并逐渐把眼光投向海外:“过番”——即到“番邦”去谋生,成为许多潮汕人绝境中的唯一选择。
《清稗类钞》一书中有载:“潮人善经商,窭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毡衾以外无长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一不作海外巨商矣。”这些一批又一批过番的潮汕人,身上有一股子与生俱来的“大海精神”,他们惊人的适应能力、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吃苦耐劳、团结拼搏带来巨大的推动力,既为自己创造了生存环境,也为居留地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据资料显示,在遍布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万潮汕籍侨胞中,来自汕头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达500多万人,汕头市的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达200多万人。在离家闯荡多年后,这个庞大的潮侨群体历经风雨飘摇后乡音无改、潮风依旧,怀着一颗桑梓之心为家乡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门打开,来汕头投资办厂、造桥修路、建校兴学等的华侨络绎不绝,为经济特区40年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了无可替代的“家己人”力量。
潮人三江出海,一纸侨批还乡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潮人漂洋过海、筚路蓝缕,用勇闯世界的足印在风浪中开辟出一条海上之路,更有不少潮汕籍华侨工商业家迅速崛起,这些心系家乡的“家己人”,逐渐通过“侨批”的方式照拂亲友。侨批也称“番批”,即汇款和信函的结合。一时间,潮籍华侨寄回的侨批如同满天星斗,极大地贴补、改善了内地亲友的生活条件。潮汕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民谚——“番畔钱银唐山福”“七成食番畔,三成靠唐山”,番畔即海外,唐山即指中国故乡,这些民谚无不体现侨汇是不少潮汕侨属的主要生活来源。
潮籍华侨汇寄回乡的侨批款项,除了用于赡养侨眷家属外,有的还用来买田建屋、修祖墓、建祠庙,又或扶贫恤难和兴办教育公益事业。另一方面,收到款项的家乡亲友消费力增强,极大活跃了当地经济和商品流通,更有家庭经济宽裕或富有者,用收到的钱扩大农业和工商各业,发展起家乡的产业经济。可以说,侨批曾是潮汕地区的经济“生命线”。饶宗颐先生曾在著作中说,潮汕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实在对东南亚华侨有很深的依赖。根据1946年的调查,潮商在潮汕本地经营侨批的商号有131家,其中汕头市区的批局就有73家。
数以千百万计的侨批,是潮汕人出海闯拼历史的真实见证,不仅渗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更蕴含着潮籍华侨对祖国和故里的桑梓之心。它们不仅极大催生、推动了汕头内生经济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特区建立后,更为许多本地潮商积累了事业起步的初始发展资本。
心系家国故土,潮侨汇资聚力
除了纷至沓来的侨批外,心系桑梓的潮籍华侨也踊跃回到潮汕大地投资,或进行商贸往来,或扶持亲属创业走发家致富道路,不仅带来资本,而且引进先进设备、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极大促进了潮汕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了潮汕大地工业现代化进程的脚步。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门打开之后,海外潮人利用国家对华侨、港澳同胞捐赠生产设备的优惠政策,支持其亲眷利用海外亲人的资金在汕开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业务,兴办起各种企业,既使广大归侨侨眷走上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道路,更为汕头解决劳力就业出路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华侨在汕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加工工业、房地产、宾馆和餐饮等为投资领域,进入90年代后,投资领域扩大至基础设施、高新科技产业、金融、开发性农业等方面,投资的产业也逐步优化。
资料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海外潮人在汕头经济特区投资兴办的企业,平均投资额近100万美元。1996年,海外潮人在汕头市投资兴办实业款额在1000万-3000万美元的已增至159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深汕高速公路东段、汕头海湾大桥、货柜码头等合作项目。而近年来,全国唯一以“华侨”为主题、以“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创新发展平台——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批复成立后,潮籍华侨华人的身影和外资项目更是接踵而来,据汕头市商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至2019年底,累计设立外商投资项目6218个,其中华侨投资项目占88.8%,实际吸收侨资78.6亿美元,占汕头市吸收外资总量的80.7%,绘就了汕头经济特区“侨力”之路的新里程碑。
40年逐梦前行,打造特区“侨”牌
改革开放后,华侨政策得到逐步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海外潮人关心桑梓的积极性,除了建设投资家乡经济和产业外,文教兴学、公益慈善事业方面更进入一个新高潮。
在汕头,多个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包括续建汕头市林百欣宝珠图书馆、林百欣中学、汕头谢慧如潮剧艺术中心、汕头市潮汕体育馆、谢易初中学、汕头正大体育馆、汕头大学、汕头大学多家附属医院等。许多企业家更是把经济投资和社会公益结合起来,如李嘉诚与汕头市政府的首个合作项目为“汕头第一城”,其投入的本金及所得之利润全数拨归汕头大学作为发展之用,两个项目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另一方面,潮侨群体作为文化的融合者、传承者、传播者,他们在海外讲述家史、村史、传统民谣民谚、传统文化习惯,既将中华文化和潮汕文化引入海外,同时也为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带来更多海外新事物、新元素,极大拓宽了本土潮人的视野和见识。
在汕头经济特区40年间的建设浪潮中,华侨群体功不可没。当经济特区站在40年再出发的全新起点上时,侨心、侨力、侨魂更将是汕头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逐梦前行之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