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院建院六十周年 梅州发起五省汉剧申报世界“非遗”
人民网梅州12月25日电(陈育柱)12月25日,在广东汉剧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在梅州召开。会上,广东、湖北、福建、湖南、陕西等五省汉剧剧团签订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协议。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出席并讲话。
傅华表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振兴发展广东汉剧,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行动。广东汉剧的振兴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要在传承和创新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人文湾区建设、联络凝聚海内外华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文化支撑。
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湖北汉剧、闽西汉剧等同宗同源,与京剧、湘剧、徽剧渊源深厚,采用中州官话(中原地区普通话)演唱,唱腔朴实淳厚、高昂悲壮,保存有众多古老曲牌,角色行当齐备,覆盖生、旦、丑、公、婆、净(红净、乌净)等七大行,被誉为“南国牡丹”。2008年,广东汉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次大会,正值广东汉剧院建院六十周年。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梅州发起汉剧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号召,得到湖北、福建、湖南、陕西汉剧剧团的积极响应,达成共识并在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现场签订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协议和合作拍摄申遗纪录片。
同时,梅州还成立振兴广东汉剧文艺基金会,旨在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机制,资助广东汉剧发展和创新,保护汉剧文化资源,传承汉剧艺术。基金会在大会当天正式启动。
大会还举行广东汉剧院与嘉应学院、梅州市艺术学校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以及广东汉剧(汉乐)驿站授牌仪式。
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致辞时表示,梅州将以这次大会召开为契机,按照中宣部和广东省委对振兴汉剧的工作要求,以新思想引领创作更多具有中国风骨、客家风情的精品力作,助力人文湾区建设,努力把广东汉剧院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充满艺术活力的国内一流专业艺术院团,努力把梅州建成全省传统戏剧的精品创作繁荣区、优秀人才集聚区、传播普及示范区和市场演出活跃区。
梅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晓建在会上介绍广东汉剧振兴工作情况。他表示,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广东汉剧的振兴发展,近期专门出台《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振兴举措,实现推出一批优秀剧目、培养一批汉剧名家、开展一批交流活动、创办一批演艺基地、催生一批“汉剧+”文创金融产品的“五个一批”目标。
汉剧在闽、粤、赣三省边区流传,成为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大戏”,尤其在世界客都梅州扎根最深、受众最广。梅州是“广东汉剧之乡”,成立于1959年的广东汉剧院完整保留了这一国级“非遗”的创作展演团队。作为文化之乡,目前梅州已形成以广东汉剧为主,广东汉乐、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风格多样的戏曲样式和谐共生的地方戏曲生态。
近年来,广东汉剧院创作的《齐王求将》《王昭君》《黄遵宪》《蝴蝶梦》《梦@时代》《李坚真》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连续13届入选广东省艺术节,并多次入选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演出,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及专项奖。广东汉剧院成立60年来,涌现出了以黄桂珠、黄粦传、罗恒报、曾谋、梁素珍、范开圣、林仕律、丘丹青、李仙花、杨秀微、张广武、钟礼俊等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座谈会上,来自北京、湖北、陕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全国各地的戏剧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新时代汉剧振兴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