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关注 > 华媒 > 正文

新加坡青少年自杀率升高50%,芬兰孩子快乐中学习: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

2019-09-25 16:24  精英说   - 

在你心目中,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有人可能会谈及近年来大热的芬兰,孩子学得轻松快乐,在各类国际教育水准评比中的表现,也丝毫不落于人后。

 

有人可能会提到亚洲模式的典例如中国、韩国、新加坡,尤其是新加坡,这个资源匮乏的小国,早已在最新的PISA结果(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荣登冠军宝座。

 

PISA每三年举行一次
最近一次公布的成果是在2016年底
新加坡在数学、阅读、科学三项中均拔得头筹
(图片截取自网络)

 

其实,如果仅考虑PISA成绩,芬兰也好新加坡也罢,都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新加坡能轻而易举地夺冠;而芬兰也很少跌出过前几名,更是欧美地区的“老大哥”。

 

有意思的是,分别作为东西方教育模式的极致体现,新加坡与芬兰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个紧一个松,一个严肃一个自由,一个应试教育一个素质教育。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但这两种“相克”的模式,却偏偏催生出了不相上下的好结果。这也让人难免迷茫:这到底咋回事?所以到底哪种路径才更优秀?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国台湾地区专门制作了一档纪录片《未来学校》,别出心裁地比较了这两个在教育上都“很有两把刷子”的国家,想看看哪种才更接近未来教育的模样。

 

纪录片《未来学校》

 

事实上,真的要让它们一决高下也很难。但在比较与借鉴中,我们会发现,每个模式各有各的土壤与优劣,而最好的教育在核心与精神层面都彼此相通,“和而不同”。
 
 
2016年5月的某个早晨,一个11岁的新加坡男孩,从自己17楼的家中坠落身亡。

 

死因,是自杀。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而就在事发一年以前,又有27名十几岁的新加坡小学生,结伴在某个小岛上自杀。这些让人唏嘘的悲惨事件,折射出的是新加坡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自杀率——仅在2015年,自杀率就升高了50%。每年,还有三千名无助的孩子会拨通自杀防治专线SOS。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与此同时,新加坡学生却因在PISA测试中一举夺魁而获得世界各国的关注。

 

拿到PISA冠军并不难,难得的是,数学、阅读、科学三项样样都卓越,甚至有国际教育组织测评,说新加坡孩子的学业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整整领先了两个学年。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这个面积只有洛杉矶一半的岛国,似乎拥有最强的教育体系和最精英的孩子,如果不考虑飙升的自杀率,相信它会是有志于教育改革的国度,尤其是东亚国家的效仿对象。

 

而新加坡的教育特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盛行半个世纪的严格分流制度。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曾经写过穷人和富人的差距由小学就决定?领跑全球的教育强国新加坡迎来“大地震”,背后原因发人深省

 

小学毕业后的考初中,基本上决定了未来二十年的人生走向,最牛的孩子一路进入精英中学,相当于半只脚踏进了最强高等学府的大门;最差的孩子则被安排至技校,以顺利毕业、找到体力劳动工作为目标。

 

图片来源于央视纪录片
《无声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

 

小升初后的分流层层交叠,孩子们被按照学业成绩分别被录取进各自对应的位置。

 

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新加坡都奉行着这种制度,并坚持着分流的“不可逆”。

 

一位新加坡的教育学者表示,分流机制其实与整体国情有着莫大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坏事。由于国家天然资源匮乏,因此唯有将最优质的资源倾斜至全国最优秀的人身上,才能保证效益的最大化。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会安然待在属于自己的位置,虽然得不到体制的倾斜与照顾,但他们的“牺牲”恰恰促成了精英群体的巩固。

 

纪录片中,把这种一度盛行的小升初分流机制,总结为新加坡教育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卓越的实用主义”。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它可以是全国最优秀的个体、最聪明的头脑的摇篮,这撮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一定具有碾压他人的绝对性优势。

 

但另一方面,分流也在无形中强化了重视教育、彼此竞争的氛围,仅仅是小学的孩子,都已具有要在考试中拼个你死我活的觉悟。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在一间补习教室里,老师询问孩子们,如果没有小升初,大家会想好好学习吗?

 

在一片微弱而犹疑的“不想”声中,说“想”的孩子,还是占据了教室里的大多数。

 

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给出了十分通透的答案:“现实就是,小升初会决定未来。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孩子们异常的早慧对应着新加坡另一显著的教育特色,那就是堪比我国衡水中学应对高考般的拼命与努力。紧张的课堂、课后的补习、繁重的作业…… 投胎在新加坡,从上小学以来就步入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旅程。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在镜头下,一个典型新加坡小学生的一天是这样的——早晨七点半上学,晚上六点至七点放学后参加补习班,下课后回家写双份作业(学校一份,补习班一份),忙至深夜。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累,难以言喻地累”,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心声。陪读的家长也对此颇多怨言,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们不得不竭尽全力。

 

新加坡补习班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间翻了两倍,就是家长们焦虑情绪的最好印证。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分流机制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催化了补习产业的繁荣,但事实上,它们的存在也反过来更加巩固了分流。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由于补习现象的普遍,学校往往默认学生们自己课后已经上过补习班、做过作业,于是便进一步增加校内课业与考试的难度。

 

但问题是,无力参加补习的孩子,便愈发被难上加难的学业折磨得体无完肤,等到分流考试来临,便自然而然地滑落至底层。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分流与补习,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当它被抛掷空中,伴随的是愈发固化的群体分流与日益焦灼的比拼情绪。硬币落地那一刻,有人赢了,顺利迈进梦寐以求的名校;也有人输了,被迫接纳低人一等的命运。

 

最惨的是被压抑至自尽的孩子,再无机会。
 
 
如果说新加坡孩子过得多紧张忙碌,芬兰孩子可能就有多自由快乐;而新加坡一度盛行半个世纪的分流,在芬兰恰恰被摒弃。这个仅有几百万人口的北欧小国,拥有着全球最短的上课时间——一周五天,每天最多六小时。作业也极少,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几乎每个芬兰老师都会告诉你,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孩子们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因为有研究表明,只有那些充分放松的孩子,才会在学业和认知上有更优秀的表现。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从出生起直到18岁成年,芬兰人一生有且仅有一次的大考,就是在升入大学之际。

 

在此之前,芬兰的学校里不存在考分或名次,偶有小测验,也只是为了确认学生的学习进度,而不作互相比较、彼此竞争之用。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芬兰的孩子,从小就在这样一种异常宽松愉悦的氛围中长大,学习并不等同于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与探索外部的世界。

 

如果真的要用考试来衡量,芬兰人也无所畏惧——从2000年的第一次PISA评估开始,芬兰就一直领先于欧美各国。在2003年的几项测试中更是将全球第一第二收入囊中。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纪录片中,一个芬兰老师这样告诉我们:

 

“对学习的兴趣比学习结果本身更加重要。

 

他们更希望下一代能够在学习中享受人生,对于超高压力却同样取得好成绩的亚洲模式,芬兰老师不置可否。但她表示,自己很难想象有人竟然妄图在“足以毁灭人生”的环境中培养下一代的聪明才智,这不够科学。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对于芬兰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当然有对本国模式感到骄傲的理由。他们的“快乐学习”,完全贴合本国人口少、同质性高的国情,并在另一教育特色——公平中,发扬光大。

 

在芬兰,不存在精英学校与普通学校之分,全国各地的孩子都能免费入读最近的学校。

 

教学方面数年来的积累与进步,北欧高福利体系的“兜底”,已让芬兰学校有底气说出,每所学校都是“名校”,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中得到充分的重视与伸展,实现自我。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这大概是新加坡最难以想象并复刻的东西。

 

每周,多个国家的学习小组都会流连于芬兰的校园之内,包括日本、新加坡、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在内的考察团来得格外勤快。

 

芬兰师生笑称其为“学术观光业”,他们对此也早已习惯,也不吝于分享芬兰经验。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快乐学习与公平教育、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课程设置实用又有趣、注重精神品质的传授……这些都是芬兰可以教给我们的东西。

 

但芬兰教育的好,依旧很难完全移植。
 
 
芬兰和新加坡是如此不同,国情天差地别,教育方法上也是南辕北辙,但都作为领跑PISA的教育强国,多次惹来热议与关注。

 

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新加坡模式奋发向上,精益求精,却不免带有摧残身心的风险;芬兰模式强调快乐公平,却难以复刻。

 

它们都分别在“效率”和“平等”层面上做到了极致,这也是纪录片想要探讨的核心——从理论上来说,那些最好的“未来学校”,一定能最大程度上平衡“效率”和“平等”要素。

 

那也会是未来教育工作者目光集中的焦点。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但在比较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育模式再如何不同,只要出了成果,总有相通之处。

 

比如两国都讲求方法的创新,新加坡的“模式数学”,遵循“具体-半具体-抽象”的学习路径,比亚洲国家传统的解题刷题又高了一个层次,目前作为高效率的数学学习方法,在60多个国家、5000多个课堂上应用。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芬兰的创新在于将艺术与手工制作课程充分引入教学,鼓励孩子通过感官途径学习,让他们锻炼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技巧。

 

只要你能想到的在生活中出现的任何现象与话题,都可能成为一门课,供孩子们自由选择——喜剧表演、模特与摄影、烹饪、性教育乃至寻宝游戏、给T恤喷绘,应有尽有。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再比如都对教育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每年,新加坡都会雷打不动地将国家预算的20%投入教学,今年更是破天荒地对施行50余年的小升初分流体系进行了改革。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而芬兰,成为教师需要以全国前5%的成绩考入教育学院、修完硕士、完成相应的实习考核等重重“磨难”,最后锤炼出来的是优中选优的人才,享有的是最高的社会地位。

 

正式入职后,也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拥有极大的自由空间,不必受制于其他外力因素。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新加坡与芬兰当然是不同的,但教育方法的创新、对教学和教师职业的重视,却都存在于两国教育体制的精神层面中。

 

这足以给想向PISA强国取经的人一定的反思:无论是“寒窗苦读”的东方模式还是“快乐学习”的西方模式,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改进空间、能不能做到更好?
 
教育,永远是一个最迷人的话题。没有一个话题,能比它更引起沉重的思索;也没有一个话题,能比它带来更多的希冀。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未来学校》

 

在沉重与充满了雀跃的期待之间,单纯地去比较东西方、去比拼哪种教育模式更好好像又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无非是“看见”,是“结构”,是借由看见别人,来结构自己。

 

思考越多,或许就能越贴近未来的模样。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川普意外现身气候峰会,无聊到频闭眼、看表,遭环保少女怒瞪
下一篇:川普遭弹劾,全美最大撕逼战进入高潮!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