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财经 > 商贸 > 正文

全球顶级对冲基金在华“实战能力”曝光 投研踪迹耐人寻味

2021-07-10 10:51  华尔街见闻   - 

原标题:全球顶级对冲基金在华“实战能力”曝光,主打低费率,收益向好,投研踪迹耐人寻味

近年来,全球顶尖的对冲基金日益在中国市场展开拳脚,但业绩差异颇大。

最新消息显示,顶尖的桥水投资在华运作私募基金已满三年,团队已经扩至近30人规模,业绩相对优秀的产品收益已突破70%。

这是如何做到的?

桥水创始人达利欧曾高度唱好中国资产,但该机构投资中国的实战能力,一直是个谜,但它们现在要打破固有的“外资水土不服”的结论了。

这是如何完成的?

低回撤长处

据权威数据统计,桥水投资于2016年在华成立全资子公司,2018年6月登记为证券私募管理人。

目前桥水管理规模区间为10亿元-20亿元,且符合提供投资建议条件的第三方机构,这意味着该机构可以和中国本土代销机构合作。

公开信息显示,桥水先后于2018年10月9日和2020年9月28日,面向中国本土投资者推出两只基金,即桥水全天候增强型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一号(以下简称“桥水中国1号基金”)、桥水全天候增强型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二号(以下简称“桥水中国2号基金”)。

据上述基金的持有人透露,截至2021年5月末,桥水中国1号基金和2号基金成立以来的费前收益率分别为70%和17%,且历史最大回撤值均不超过4.5%。

对比两只基金同期(成立日-今年5月末)的沪深300指数表现,分别为62%和17%,振幅分别为90%和30%。

从桥水的费前收益来看,两只私募产品的业绩与中国股票的核心资产指数“打平手”,但基金净值的波动性远远低于沪深300。

低费率打法

除了标志性的“低回撤”外,桥水投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也颇有趣。

中国本土私募基金的费率模式为管理费+后端业绩提成,分别为1.5%和20%(针对超额收益部分)。

但据资事堂了解,桥水投资在华的产品,采取低费率策略,管理费为0.65%/年,后端业绩提成的比例设定为10%。

相比本土同行,桥水的费率模式近乎“减半”。

以其中一只基金为例,持有人的资金有着流动性限制:买入后,有一年资金封闭期,不可赎回。封闭期结束后首年赎回费为2%,封闭期结束后第二年赎回费为1%,封闭期结束后第三年开始无赎回费。

值得注意的是,桥水的产品并未设置预警线和止损线,并对持有人称“系统化地将风控手段嵌入每一个环节”。

投资哪些中国资产

据了解,桥水在中国的基金最终投向四大类资产:即中国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和衍生品。

公开持仓中,我们并未见到桥水买入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的迹象。

对于其他资产类别,资事堂查阅到一条公开信息:今年6月11日,根据中国央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桥水中国1号基金、桥水中国2号基金已完成《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的签署,并完成制度备案。从即日起,可参与利率互换市场交易。

据悉,桥水投资在华投资有两个“武器”,拆解如下:

以1996年该机构自创的全天候策略,主打分散投资,通过在不同经济环境之间实现平衡,从而获取资产的回报,同时降低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波动

在中国市场增加阿尔法的获取,也就是主动管理,捕捉股票、债券和商品市场中由于宏观定价错位而产生的市场拐点,让主动管理部分在资产下跌期间仍然能够对策略做出贡献

换言之,桥水的路数是针对中国资产进行全天候的轮动配置,考虑到不同经济环境对不同资产有可预期的影响,并叠加主动管理,看重中国超额收益空间,进一步提高整个组合的回报率。

可以看出,桥水的中国投资有本土化的“调适”。

团队曝光

据权威数据,桥水投资在中国的团队人数总计29人,半数来自桥水美国总部,另一半是中国本土人才。其中,投研负责人为Joanna Sun Alpert。

Joanna Sun Alpert是一位桥水投资的女性合伙人,2005年加入该机构,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曾就职于世界银行、麦肯锡咨询。

上述投研负责人就是基金经理,所统筹的投资流程中三大内容,即投资研究并生成投资目标仓位、构建投资组合单元、交易指令下达和执行。

另据了解,桥水的全天候模型自2002年起在中国市场进行模拟盘测试,2003年起开始将阿尔法策略应用于中国。

据公开资料,早在1993年就有第一批中国客户投资桥水的基金,2010年桥水管理中国客户资产超过10亿美元规模,但这些都是中国客户“出海投资”的情况。2018年桥水在华开设私募后,才正式开启真正的在岸受托投资。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拜登重磅行政令来了!科技、金融、医药等业内巨头面临更严竞争监管
下一篇: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就国际税收框架达成历史性协议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