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心理学小姐姐 问:如何看待纸价上涨,纸厂却纷纷停产?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补充说明:最近,文化用纸、包装用纸齐刷刷涨价。
五月份以来,国内主要文化纸企业和贸易商发布多张涨价函,其中文化纸普遍涨价200元/吨,白卡纸涨价则达到1000元/吨。
白卡纸原来是6500元/吨,现在是13000、14000元/吨, 自己利润降低差不多30%。
在这轮涨价潮中,多家造纸企业一季度财报亮眼。
行业利润增长迅速,但三月份以来多家造纸企业却突然宣布停机检修。
原来,纸浆原料价格上涨,造成浆价和纸价的倒挂,一些纸厂只能停机。
纸浆价格的上涨与纸浆的需求量息息相关。自2003年以来,中国纸浆进口量一直位于世界第一,而且需求量越来越大。
木浆的价格也是一路高涨,去年7月到今年3月份,木浆价格平均上涨超过400美元/吨。
穆逸扬答:
纸价上涨纸厂却纷纷停产,不是有钱不想赚,而是上游原料价格先动的手。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所有的通货膨胀在一开始都是披着部分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上涨的外衣进入人们视野的。
无论是十年前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还是今天的纸价上涨都是表象,最终的背后推手只有一个——货币超发引发的通货膨胀。
这里大胆预言一下,纸价的上涨仅仅是个开始。纸价上涨之后,必然会有更多的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加入其中。悬念无非是,具体哪个市场的哪种原料先等到那个注定会出现的涨价契机。
这里有人可能会不服气,明明是只有纸价上涨,你怎么能这么武断地说这是通货膨胀呢?
这里得澄清一个概念:
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来都不是一夜之间所有商品和服务瞬间集体涨价,而是在各行各业各种标的价格之间有一个缓慢传导的过程,整个过程可能长达数年。
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特定的商品或者服务因为种种原因最先对超发的货币做出反应,从而体现为所谓的“结构性通胀”。
但只要对这背后的逻辑稍加甄别不难发现,没有哪一次通胀的发生过程不是“结构性”的——当大家因为种种原因手持更多货币的时候,总得有人先动手把大风刮来的钱花出去。而最初的钱花在哪儿完全取决于手握这笔钱的个体的主观偏好,偏好什么什么就会先涨价。
不妨再想一想:
-
疫情期间美联储无限QE出来的美元和大风刮来的有什么区别?
-
领到这些大风刮来的美元的美国人,如果都去超市买更多卫生纸囤在家里,和白嫖有什么区别?
-
而辛辛苦苦把卫生纸或者纸浆出口到美国,换来的却是大风刮来的美元的那些商家,和把集装箱直接扔进太平洋有什么区别?
-
那些无限QE出来的美元,和击鼓传花游戏里的花,有什么区别?
-
纸价上涨和全面通胀之间,又有什么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