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和能源市场仍处于动荡之中,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或出现70年来最大降幅。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如何在油市风浪中保障能源安全?国家能源局给出答案。
国家能源局5月12日发布消息称,疫情发生以来,能源局相继研究实施20多项具体举措,推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能源供应上,保持开发生产力度,防止能源生产大起大落。具体到油气领域,“积极应对国际油价下跌对油气产业造成的外部冲击影响,研究制定多元化供应保障策略,持之以恒抓好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和稳产增产,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强油气储备能力建设,指导推动油气产业共渡难关、化危为机。”
一季度,国内油气仍延续去年的增长趋势:全国原油产量约4857万吨、同比增长2.4%,天然气产量483亿方、同比增长9.1%。
据央视报道,能源局的20项具体举措包括:推动东部老油气田稳产,加快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资源开发,优化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推动能源协调互济等。同时,国家能源局将开展电网运行、水电站大坝等重点设施安全监察,加强对重点地区、关键部位的油气管道的监管。“稳定煤炭、电力、油气生产供应秩序,同时积极应对国际油价波动,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称。
供需严重失衡、国际油价跌去六成的波澜中,中国提高油气自给能力的目标没有松动。2016年开始,中国原油产量曾连续三年出现下滑,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70%。为此,2019年,国家能源局制定油气行业增储上产的“七年行动计划”,国内三大石油央企的资本开支陡增,并向风险勘探投资倾斜,上游勘探成果密集显现,中国原油产量四年来首次止跌回升。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其中之一是保粮食能源安全。新华时评对此作出的诠释是: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多元多点多渠道供应的保障供应体系”;另一个维度上,是“既要抓常规能源,又要抓非常规能源,既要保资源储备,又要保技术装备储备,确保关键时刻靠得住、采得出、用得上。”
对国内从事上游勘探的主力“三桶油”而言,在长期低油价环境中继续推行增储上产意味着特殊的压力。近年来国内上游勘探开发成本虽有一定下降,但是从全球来看仍处于高成本区,很多油田面临采一桶亏一桶的困境。
低油价下既然买他国的油更划算,为何不能关闭国内油井,直接买买买?油井不是开关水龙头,关停再重启的成本可能很高,甚至对油井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据中国石油报报道,我国油田地质条件禀赋不如海湾国家,很多压力不足,都是依靠注水、注聚合物的二次采油、三次采油技术来保证产量。倘若油井停产,地下水就会淹没原油,或者压力不够断流了,油井就可能报废。这样不仅高额的前期投资打了水漂,还会影响附近其他油井的生产,甚至这一区块的地下油藏就采不出来了。
更重要的是,能源安全面前,油气生产并不是纯粹的经济账。“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部分,国内石油公司只有继续发展,有自产产量,才能保持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影响力。”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中国石油报谈低油价时说道,一旦完全遵从“买油经济”,放弃自产产量,当油价高企时,我们就没有了和原油卖家谈判的资本和底气。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所以,对于油气田企业,不能采取一刀切关停油井的模式来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