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4月28日电 题:(浦东开发开放30年)张江科学城:“中国硅谷”让科创梦想活力四射
作者 樊中华 郁玫 李姝徵
“1999年,上海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希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浦西迁至浦东张江,作为‘高科技园区’建设的科研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说:“当时这里只有几处建设中的药物创新设施,其余是大片的农田。”
“这相当于研究所的‘重新创业’,”陈凯先直言,研究所在浦西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周边的科研院所形成密切交流的科研氛围,而将一个研究机构整体搬迁至一片田野之中,“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但本着“为国家发展战略先行”的想法,药物所的科学家们终究成为张江拓荒跋涉,迈向“科学城”道路上的一支中坚力量。“科学底色”之上,仅仅28年,张江由原野农田蜕变成凝聚最前沿创新力的“中国硅谷”,成为无数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打造梦想的热土。
“当时选择在张江创业,一是这里有我们需要的跨专业综合性人才,二是这些人才具有创业者的‘冒险精神’,跟着我们从一个简陋的办公室一路走到现在,”科创企业森亿智能联合创始人马汉东说,在张江,创业者精神不局限于企业家,而会展现在每一位人才身上。
在上海钛米机器人董事长潘晶看来,张江的发展本身就是创业精神的体现:“在二十多年前,张江就选中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这两个当时极不被看好的长线产业,而今都成为世界前沿科技产业竞逐的焦点。”
钛米机器人正是人工智能与医疗场景结合的创新产物,而张江人工智能的发展恰是建立在其多年累积的软件产业庞大的生态基础之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钛米的消毒机器人供不应求,“张江让我们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让大家都能看到的现实,”潘晶说。
上海微创医疗品牌高级总监张烨对此深有感触。“身为张江企业,20余年来,我们不断从人才、政策、土地、税收上得到诸多支持,在心脏支架领域代表中国从追随者到并跑者,最终成为领跑者角色,”张烨说。
1998年即创立于张江的上海微创医疗如今已是一家“全球企业”,员工来自30多个国家,产品则进入全球逾10,000家医院。“融入世界”的胸怀作为张江“创业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使张江的科创能量辐射世界。
从科研院所,到头部企业,再到科创新星,创业精神在张江的土地上代代传承。
而今,张江科学城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包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创企业等在内的逾2.2万家企业,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重点的主导产业集群,汇聚各类科技型人才约38万。
“张江的前10年在‘筑路修桥’,科学家推动了功能性平台的聚集,中间的10年在拓展功能,而之后则要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创新链条。”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吴强这样总结张江的“创新创业路”。
拥有“创业精神”的张江如今更是在制度创新上发挥敢试先行的“开拓者”禀性,成为诸多创新创业者最大的支持力量。
“张江是创业者的‘福地’”,和记黄埔医药高级副总裁崔昳昤说,和记黄埔18年前带着“要做中国创新药”的想法成为一颗落在张江的“种子”。从化合物发现开始,一直到产业化,当前已有8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首个创新药呋喹替尼已上市并进入国家医保。
在崔昳昤看来,张江创新创业的环境与制度支持是关键,“呋喹替尼出来时,正赶上张江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张江手把手带着我们完成申报、审批流程,进行跨省、跨公司的产业化合作,推动原创新药顺利面世。”
“好苗子要自己养出来,”张江集团孵化器总经理助理孙维琴说,当前张江的一批科创板上市企业都是十余年前背着包前来创业的留学生,而“产学研用投”共同构成了张江今天活力四射的科创生态。
浦东开发开放30年,亦是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形成之年。“张江科学城应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稳步迈进。”吴强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