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娱乐 > 正文

“光明影院”3年推出312部无障碍电影

2021-03-05 11:27  光明日报   - 

“光明影院”项目师生团队深入四川当地盲人家中赠送无障碍电影。光明图片

“光明影院”项目师生团队深入四川当地盲人家中赠送无障碍电影。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3月4日消息,“用声音传递色彩,用聆听感知艺术,欢迎来到‘光明影院’。”日前,一场场特殊的公益放映活动为视障人士打开了通向光影世界的大门,伴随着志愿者的释读,一部部色彩斑斓的电影点亮了视障人士的精神世界。影院的光,打在他们的脸上,“看”电影这件曾经奢侈的事,正在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
 
我国约有1732万视障人群,如何满足视障人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答题。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北京歌华有线、东方嘉影,共同推出“光明影院”项目。三年多来,共有500多名师生参与“光明影院”项目,累计制作无障碍电影312部,每年制作104部,让视障人士拥有每周欣赏两部电影的机会,达到甚至超过明眼人的平均观影频次。
 
“光明影院”在全国范围开展公益放映活动,已建立20多个固定放映厅,走进盲协、盲校、社区、图书馆、电影院、国际电影节,未来将惠及中国1700多万视障人群……一条坚固的“文化盲道”正在徐徐铺开。
 
为视障人群铺筑一条通往心灵的“文化盲道”
 
盲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城市中,一条条黄色的盲道是视障人群行走的依靠。“咱们国家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盲道。生活中有了便于行走的盲道,那么,精神上通往心灵的‘文化盲道’是否通畅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每次经过校门口的盲道就会想:为丰富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017年年底,“光明影院”项目团队赴北京歌华有线参观,双方在交流中提到,是否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影资源,制作一些方便盲人观看的无障碍电影,铺就一条“文化盲道”,让视障人士和明眼人一样,共享国家文化发展的累累硕果。
 
为了修筑这条“文化盲道”,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师生们发挥专业优势,与北京歌华有线、东方嘉影共同发起了“光明影院”项目,在对白和音响的间隙插入对电影画面的解说,制作成可复制、可传播的无障碍作品。
 
2018年5月20日,全国助残日当天,“光明影院”项目团队走进北京市东城区广外南里社区文化站,将初步研发创作的5部无障碍电影送到了50多位视障人士面前。视障人士王家骥欣赏完《战狼2》后感慨地说:“这是一场精彩的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以前想也没想能‘看电影’,今天真切感受到了电影里的各种情节与鲜活的人物形象。”
 
说起“光明影院”三年多来的历程,项目团队的老师们感慨诸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淑萍一直陪伴“光明影院”成长。在2019年第二届海南国际电影节进行公益放映时,一对母子令她印象深刻——儿子说,这是他第一次和妈妈观看同一部电影,第一次一起交流讨论电影感受,这也是母亲第一次走进他的电影世界。赵淑萍说:“他们的话对我触动很大,同时也说明‘光明影院’的放映活动非常有意义。”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公益放映活动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秦瑜明记得一个孩子说:“我有了第一张电影票,是21排!”听到这句话,秦瑜明当时眼眶就红了。他说:“看到孩子们进电影院特别兴奋,就觉得我们的努力值了。”  
 
点滴感动汇聚成了“光明影院”团队的精神动力,在研创无障碍电影这件事情上,他们在探索中砥砺前行。“光明影院”指导教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陈欣钢回忆“光明影院”成立初期的模样,“电视学院二楼的小黑屋”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陈欣钢说:“当时条件很艰苦,我们录音的房间没有窗户,夏天也不能开空调,一开空调就会很吵,影响录音效果。于是,我们就经常大汗淋漓地在‘小黑屋’里录着无障碍电影。”如今,“光明影院”颇具规模,他们也拥有了条件更好的录音棚和剪辑室。
 
三年多来,“文化盲道”从概念迅速落地,成为很多视障人士的精神生活必需品。截至目前,“光明影院”项目将作品成果送给了 20 所盲校,推广到 68 个高校图书馆,覆盖了全国 31 个省(区、市) 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惠及 200 多万盲人。此外,“光明影院”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设立了固定公益放映单元。
 
“光明影院”项目涵养了学生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8级本科生陈中瑞清楚记着制作首部无障碍影片的日子——2018年12月30日。那天,他忙了30多个小时,当用键盘敲出“全剧终”三个字时,已是新年的清晨。把电影的镜头转化为文字描述,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陈中瑞写了又改,每个片段都来来回回几十次。转眼间三年过去了,陈中瑞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他做的无障碍影片,足足装满了几十个移动硬盘。“‘光明影院’已成为我学业的一部分了,每天忙忙碌碌,过得饱满充实。”他说。
 
赵希婧一直担任“光明影院”指导教师,深知其中艰辛:“学生为做好一部无障碍电影,至少要以‘拉片’的方式仔细研读数十遍,对几千个电影镜头进行场景分解,再写成几十页、上百页的讲述剧本,然后进棚录音,在对白和音响的间隙,用声音讲述每一个画面信息,最终合成、剪辑、输出,完成一部作品。这对学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实践教学怎么开展?这是所有高校都在探索的课题,而“光明影院”走出了一条新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告诉记者,在无障碍电影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同学们接受的训练是全方位的,有文本解读,有视听语言训练,也有访谈调研实务。“光明影院”项目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专业教学,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光明影院”项目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培养学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红色是什么颜色?大多数人没思考过这个问题。2018级硕士研究生胡芳也没有把这个问题当成问题。直到有次放映会,她彻底改变了想法。那天,放映结束后,胡芳护送盲校的孩子们上车。有个孩子拉着母亲的手走出来,手机里播放着刚刚放映影片的录音,意犹未尽地听着。“红色是什么颜色呀?”小孩不解地问。
 
胡芳愣住了。“关爱是什么?关爱不只是简单讲述电影,而是要设身处地照顾视障人士的视听体验,要让他们听懂每个画面、每个情节。”此后,胡芳认真推敲讲述稿中的每个字,时刻问自己视障人士能否听明白。在生活中,她也懂得要用心去关注盲人的内心感受。
 
赵淑萍告诉记者:“新闻工作者要关注时代发展、关心社会民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闻传播教育更要重视‘立德树人’。我们通过‘光明影院’项目,将专业学习与公益服务结合,教育学生学以致用、奉献社会。”
 
为此,“光明影院”项目团队开设了“媒体融合传播实践”课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使学生掌握公益传播的基本知识和实务技能,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该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19年10月,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光明影院”项目还获得了“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全国金奖。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这项公益活动,项目团队向全社会发出了成立“光明影院”全国高校公益联盟的倡议,得到了全国百所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积极响应,“光明影院”项目在高校刮起了“公益之风”。
 
为建设无障碍电影技术标准而努力
 
三年多来,“光明影院”制作的无障碍电影主题向上向善、题材丰富多元。赵淑萍介绍,“我们尤其注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优选片目”。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项目团队从1949年以来的电影中每年挑选一部做成无障碍版本,让盲人朋友也能通过电影了解新中国历史;2020年,制作了20部精准扶贫题材无障碍电影,为脱贫攻坚凝心聚力;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推出了6集无障碍动画片《最可爱的人》并在北京盲校放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光明影院”项目团队正在紧锣密鼓推出“百年百部”计划。项目团队选择了100部优秀电影制作成无障碍版本,其中包括《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杨善洲》《红海行动》等精品力作,让视障朋友通过电影重温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2020年,在充分调研视障朋友观影需求的基础上,项目团队结合实践经验,开始探索无障碍电视剧的制作与推广。上海儒意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向“光明影院”项目捐赠了46集电视剧《老酒馆》无障碍版本制作授权许可。这部电视剧荣获了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研创,志愿者们撰写了20多万字的无障碍电视剧讲述稿,完成了新时代首部优秀获奖年代剧《老酒馆》的无障碍版本。博士生志愿者蔡雨告诉记者:“制作无障碍电视剧对团队的业务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电视剧剧集多,伏笔埋得更深,故事铺陈更长,需要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主旨立意,做到一气呵成、融会贯通。”近期,项目团队正在筹备《老酒馆》无障碍版本的传播与推广工作,作为“光明影院”放映推广组组长,硕士生志愿者李超鹏带领小组同学制订宣传与推广方案。春节期间,《老酒馆》将通过线上线下多个渠道与视障朋友见面,陪伴视障朋友过大年,让大家尽享新春文化大餐。
 
“光明影院”项目实施三年多来来,师生志愿者经常提到,希望有一天,不再需要我们专门制作无障碍电影,它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每部电影都能同步提供无障碍声道和手语标识,方便残障人士一同欣赏,实现文化共享。目前,高晓虹带领团队正在为建设科学、规范的无障碍电影技术标准而努力,期待为影视业界提供无障碍电影制作的专业遵循,助力残障人士通过电影融入社会文化生活。
 
赵淑萍也有同样的期待,“希望推进针对无障碍电影的立法工作,尤其是从法律层面让无障碍措施成为影视标配,确保残障人士的可及、可感、可参与”。
 
“世界不只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听见。我们正在搭建一座听见世界的桥梁。” “光明影院”项目的志愿者汪铭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影院都叫“光明影院”,所有人都会坐在一起感受电影文化带来的无限魅力。
 
(原题为《用声音为他们打开光影世界》)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从电影《无依之地》谈美国的房车族
下一篇:王丽萍、奚美娟:丰富和规范在线公共文化内容供给迫在眉睫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