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并不算市场热门,阵容更没有能担起收视率的大明星,剧情也没有什么能制霸热搜的噱头,这部低调的战争剧,却被许多军事历史迷们认为,是近些年来罕见的、相当扎实地展现了抗美援朝战场的一部电视剧作品。
董哲,历史迷,军事迷,曾经的历史类网络文学作家,后来转型编剧,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百团大战》等重大历史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幕后团队中,都有他的身影,不过他更多是以编剧或者文学策划一类的身份参与。而这次在电视剧《战火熔炉》中,他身兼编剧和导演双职。
我们的志愿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关于战争题材影视剧,董哲认为更多的创作者们,注意力是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战争反思和战争结构剖析,另一个是表现人物的勇气信念之类的。“从艺术上来讲这是正确的,但我觉得站在军迷的角度也好,站在我这个年龄的观众的角度也好,我会觉得那样不太满足,因为没解释清楚,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我们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弹药基数,尤其是国家整体工业实力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这场战争是怎样得到胜利的?”
《战火熔炉》剧照
“我们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东西来衡量来计算,美军使用的步枪和志愿军使用的步枪。”董哲一聊到军事,谈兴极佳。他说起当时志愿军的步枪绝大多数是栓动步枪,拉一下枪栓,打一发子弹,然后再拉再打。而美军的步兵普遍装备是M1伽兰德步枪,“这是在步枪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性武器,它可以一口气连着打8发子弹,打完了以后,弹夹自己跳出去,你要做的就是再拿个新的弹夹压进去,然后继续叭叭叭叭。两支伽兰德,火力就可以压制日军的一个班。 ”《战火熔炉》剧照
“但是,尽管我们的武器装备,军工产业还处在工业文明的第一段阶段,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却是工业组织模式程度最高的一个军队,军迷们有句话说:朝鲜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人类轻步兵的巅峰。”董哲提到,当年美军曾发现,志愿军的步兵在攻击的时候,从不考虑自己的侧翼和后方。志愿军的单排级战术穿插,有一个比喻叫“水银泻地”,水银流下来的时候,只要有缝隙就能淌过去了。“志愿军不像西方工业国的军队,大兵团作战,要有完整的侧翼防护,要有空中支援,要有炮火准备。当然在志愿军有条件的时候,这些东西依然也都有。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即便没有这些条件,他们依然有着非常之积极主动的一种战术攻击精神,哪怕我只有一个排,只有一个班,我就敢往你敌人的纵深去穿插。 ”董哲提到,二战期间美军士兵和德军士兵是中学毕业,日军的士兵是小学毕业,中国士兵则是农民。“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他首先是学校,进了部队以后,第一件事要教你认字识数。教你认字识数,在古代叫开蒙,什么叫开蒙?开蒙就是你原来是蒙昧的,未开化的,开蒙让你从蒙昧进入文明,每个人进入这支军队后,他首先接触到的是文明。”
“我想表达的,说白了就一句话:我们想要让今天的人知道当年的那支军队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既然如此,那自说自话说服力就是不够的。 ”因此,董哲把《战火熔炉》的主人公设置为了一个被俘虏的国民党连长赵和,在赵和领了遣散的路费回家之际,四连连长唐大成却将他当做“解放战士”从俘虏营中领了出来,带到了朝鲜战场,对于四连的老兵而言,赵和就是他们曾经的敌人。异国他乡,战火纷飞,战场的那边和这边,都是赵和的敌人,他必须背负着过往和现在,在这场战争中艰难地活下去。一开始,赵和觉得这场战争与己无关,觉得志愿军在做无谓的牺牲,但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支队伍的特别之处,也渐渐融入其中,“这是一场我们的战争,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过往的影视剧制作经验,不够用了
网上军迷对《战火熔炉》的评价
创作过程的艰辛,让董哲认为这部作品留下了一些遗憾。“第一个遗憾,是我们对困难的预估太不足了。当有过这次经历后,再拍摄这样一个题材,这样一部作品的话,首先它的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最少是翻倍的。而且像这样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他必须有足够长的筹备周期,而实际上我们真正的筹备周期也就是3个月不到,但像这样一个戏,我认为筹备周期最少在6个月,少于6个月,你的呈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然后是拍摄周期,像这样一部戏,如果想把它完成到自己能接受的水平,拍摄周期不能少于6个月。这些都是遗憾,经验不足所留下的遗憾。 ”确实,如今《战火熔炉》被提到最多的短板,是情节不连贯,用了不少字幕进行剧情连接,但依然难免粗糙。董哲提到,一开始,他的初稿是12集剧本,后来经多方商议,决定拍成24集,但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拍摄困难,周期和经费的许多考量,最终还是决定,缩减体量,裁掉故事的“枝叶”,尽量把精力和金钱,花在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