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泗泾三宅沿河风貌
张晔(左二)等在泗泾古镇孙士林宅“古建筑木作法展”现场
“傍湖影峰入,抱席水如茵;冥机触幽趣,不复在人群;夹岸花耸发,似多含暮情;秋窗能种竹,习习转凉荫……”这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为避战乱,隐居上海松江泗泾,在泗水之南构筑“南村草堂”所写下的诗句。泗泾是四水交汇之地
泗泾的农业生产
泗泾的石驳岸河埠
十多年来,对于泗泾古镇的保护、更新与利用,当地政府一直在进行推动,包括对当时的史量才、马相伯故居的保护,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对于保护历史建筑做了大量工作,对于后续的活化利用并未深入展开。进入到2017年,在松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泗泾古建筑的文保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进,位于古镇入口的程宅、管宅、孙士林宅三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宅先后完成了动迁、修缮和业态导入等工作。泗泾古镇老街新修复完成更新的老宅,也被命名为"三宅又一生",事实上,他们成为了泗泾古镇历史建筑更新再利用的"样板间"。修缮后的泗泾老宅内景
松江区泗泾镇党委委员张晔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对话时表示,“留住乡愁”是泗泾古镇恢复历史风貌区的初心,“文物建筑修缮已全面启动,在已修缮完成史量才故居、马相伯故居等3处基础上,孙世林宅、程氏宅、管氏宅、马相伯二期、丁蒋陆三宅修缮完成,另有四处已经进场,古镇规划展示馆基本建成,其余所有文物保护点的勘察设计工作已全部启动。泗泾镇党代会最近提出了‘科创绿洲,活力古镇,宜居新城’的奋斗目标。古镇是文化之根,修旧如旧只是第一步,古镇的活力与活化更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希望做到‘文化活力古镇,静雅魅力水乡’。”张晔
元末明初时期,当时居住在这里的陶宗仪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家,我们读书时候很熟悉的一个寓言《寒号鸟》就是出自他的《南村辍耕录》。还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成语“持之以恒”也是出自陶宗仪当时在泗泾南村积叶成书的典故。典故中陶宗仪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马相伯(1840-1939)
光绪三十一年春,得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名流的支持,马相伯在江湾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于中秋节(1905年9月13日)正式开学。马相伯担任校长。辛亥革命时,已70高龄的马相伯被孙中山聘为南京第一任市长。“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已91高龄。他深感国难深重,为救亡呼号奔走,发表《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被公认为“人类之瑞”“国家之光”。位于泗泾古镇的马相伯故居
另一位是上海报界巨擘史量才。史量才出生于江宁县。7岁母亲去世后,父亲史春帆在泗泾镇经营史太和堂药店,便将他带到泗泾。民国元年,史量才与张謇等合资,以12万元巨款购进《申报》,史量才任总经理。三年后,史量才退还张謇等的股款,改为独资经营。史量才(1880-1934)
在《申报》的管理和经营中,史量才聘请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任《申报》设计部长,聘李公朴主持《申报》流通图书馆和业务补习学校。为改变“自由谈”面貌,聘国外留学归来的黎列文为主持,摒弃鸳鸯蝴蝶和才子佳人,经常刊登新文艺作品,如巴金的《沙丁》、茅盾的《林家铺子》、鲁迅的杂文等左翼作家的作品。不仅如此,《申报》还经常对国民党的作为进行旁敲侧击的批评。如鲁迅的杂文、陶行知的文章,包括《巢匪评论》,反对蒋介石攻打红军。史量才曾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1934年,史量才在与妻儿等人由杭州回沪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枪杀。泗泾古镇商业凋敝,骑楼街长廊被加建建筑截断
修复时的泗泾古镇老宅
经过整体的修缮后,我们导入了一些业态。目前孙士林宅成为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教学实践基地,依托其科研背景设立传统木构实验室,开展研究课题,成为地方的历史建筑木构件检测、修复的基地。目前孙士林宅成为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教学实践基地
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在孙士林宅内策划的“古建筑木作法展”现场
管氏宅的一、二进成为新华书店实体店“南村映雪”,是依托古宅打磨出来的新概念文化书店,名字各取了泗泾人文之祖陶宗仪宅邸“南村草堂”和泗泾藏书家孙道明先生书斋“映雪斋”两个字。“南村映雪”书店外景
程氏宅室内装修多采用较为简洁的原木家具,保证了整体的协调性,合作的云间草堂除了展示茶道,也时不时地展出一些颇有逸趣的艺术小品;二层作为宅内较为私密安静的空间,用作古琴社的教学空间。通过导入这些业态,让我们的老建筑焕发了新生,所以我们取名为“三宅又一生”。“三宅又一生”局部外景
二是地方性。泗泾的古镇就是泗泾的,我们修古镇不是平地造一个摄影棚或者摄影基地,而是要留住自己的乡愁,要把原来的东西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泗泾古镇老建筑外景
泗泾古镇 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图
四是公益性。我们不希望把古镇做成一个非常纯粹的商业项目或者旅游项目。我们邀请一些高校或者艺术家参与进来,给他们提供工作室,让他们做一些展览、论坛和讲座。但是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是必须要对外开放的。你不能变成一个封闭式的,一年办几场画展,内部参观学习,这个不符合我们的定位。所以我们这个“三宅又一生”,包括今后一些修缮好的新的文保建筑都完全是开放的。我们不希望把大门锁着,深宅大院,没有锁。泗泾古镇一角
那么泗泾古镇的核心竞争力、辨识度在哪里呢?从泗泾的历史风貌来看,我认为上海提出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泗泾古镇都是具备的。比如说海派文化,不管是新闻界《申报》掌门史量才,还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他们展现的都是近代上海海派文化开风气之先的品格。又比如红色文化,泗泾的红色文化是深入内涵的,史量才是爱国人士,因为不满当时的反动统治,被蒋介石派人暗杀,死后安葬在龙华烈士陵园。马相伯被誉为“人类之瑞”与“国家之光”,国共两党都高度认可,是大师、脊梁骨,而且也是非常爱国的一位老人,他曾写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名言。泗泾古镇的食品包装设计
目前,我们和高校、书店、报业等机构都展开了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史量才故居是和上报集团合作,故居修缮在春节后基本可以完成,正式开放估计到下半年,因为后期还有展陈的工作要做。马相伯故居是和复旦大学陈望道故居的策划团队合作,现在已经进入到比较纵深推进的阶段,包括后续的一些资源导入等方面。在设计方面,我们还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做了一个叫“泗泾之纹”,把泗泾的一些建筑元素提炼出来,做一些形象识别的东西,包括文创、海报、食品包装等。当然今后在一些内涵挖掘上,还有更多的一些考虑。泗泾古镇的文创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从交通区位来说,除了七宝古镇,泗泾古镇是离上海市中心最近的。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认为泗泾古镇完全有可能打造一个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就是大家觉得很方便,乘几站地铁就到了,周末邀朋友过来喝喝茶,聊聊天,或者带朋友过来度个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