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非遗剪纸艺人王守萍:一纸一刀剪活人生

2021-02-27 13:10  福建日报   - 

中国侨网“我和我的剪纸——王守萍、安海燕师生剪纸艺术展”,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我和我的剪纸——王守萍、安海燕师生剪纸艺术展”,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剪纸艺人王守萍:一纸一刀剪活人生

  □本报记者 林泽贵 吴在平

  春节期间,“我和我的剪纸——王守萍、安海燕师生剪纸艺术展”在厦门海丝艺术品中心举行。60余幅作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让人领略了“一纸一刀一世界”的传奇。

  展览由佰翔海丝盛业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厦门市思明区剪遗承萌剪纸艺术工作室承办,将持续至2月26日(元宵节)。

  王守萍、安海燕母女俩祖籍山西,是山西省剪纸非遗传承人,二人均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和福建省、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60多年来,王守萍用热爱和执着演绎着自己的剪纸艺术人生,倾心倾力地推动剪纸这门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不仅悉心传授给自己的后人,并且面向社会广为收徒传艺。在厦门,母女俩携手“剪耕不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接班人。

  出身“剪纸世家” 坚持精益求精

  王守萍出身“剪纸世家”,到她这一代,已是第四代。她从小受到熏陶,耳濡目染,也逐渐爱上这门技艺。

  “剪个鱼儿剪朵莲,剪个石榴嫁牡丹。结子的石榴、碰头的莲,生下的孩子做状元。”1958年,在母亲的剪纸歌谣中,5岁的王守萍开始接触剪纸。王守萍说,小时候,剪纸除了带给她欣赏的功能,还常常能满足她的各类愿望。年幼的她有时想吃苹果,可家里没有,她就用纸剪出一个大红苹果。有时候,想骑马,就用纸剪出一匹小红马。

  在母亲手把手地传授下,她每天练习剪纸不少于一个小时,逐渐学会掏剪、折叠剪、破剪、打毛、游剪和切刀、钻孔、划刀、针刺法、破刀等基本功。

  剪纸易学难精。仅一个掏剪手法,就是用剪刀尖刺穿纸张,然后从内向外挖剪,她就练习了一个多月。在练习“打毛”手法——剪制纤细、匀称的锯齿纹来表现动物的毛发时,她哭过鼻子、摔过剪刀、想过放弃。她说:“需要用剪轴灵活的剪刀,左手托纸、右手运剪,运剪时剪尖始终朝前,一左一右边剪边匀速平移,打出一连串细如毫发的丝毛来,非常难。”

  一路走来,即使是上学和工作后,王守萍仍然坚持练习剪纸。同时,她虚心向老一辈剪纸艺术家学习,多方拜师学艺,定居厦门后,曾多次拜访有“民间毕加索”之称的漳浦县剪纸艺术大师林桃,并向剪纸艺术家郝秋珍、吴秀林、李金柱、梁盛萍等人请教。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逐渐掌握“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剪纸线条造型,“层层垒高”或“隔物换景”的剪纸构图造型,以及夸张、简洁、优美且富有节奏感的剪纸形象处理方法和单纯、明快的剪纸色彩协调比例等等,成为一名剪纸高手。

  创新剪纸艺术 要让作品说话

  一手握剪,一手拿纸,剪到纸落,小剪咬着红纸,一开一合,一旋一弯,一幅漂亮的剪纸就成型了。“现在,随便给我一把剪子,一张纸,我剪上一天都不重样!”王守萍说,看似简单的一剪一合,其实每一下都在考验着剪纸人的功底,一幅好的作品需要上千剪,而每一剪都必须一气呵成。

  王守萍和安海燕,在传承传统剪纸艺术的同时,还热衷于结合新时代的元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009年1月,母女俩历时半个月共同创作完成一幅长20.09米的《百牛迎春图》,创下国内牛类剪纸之最。王守萍说,创作《百牛迎春图》起初,是想向亲朋好友拜年,后来有感于当时中国经历的众多重大事件,希望以此作品祝福朋友。

  后来,她们又耗时半年,创作完成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长8.5米、宽0.6米,共容纳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人物800多人,牛、马、驴、骡、骆驼等60多头,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树木170多棵……仔细一看,她们不仅剪出人物的外形,连同毛发也惟妙惟肖。这件作品一经问世,就为国内数十家媒体所关注,并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展出。

  经过60多年的钻研,结合当下、反映现实、让作品说话,逐渐成了王守萍朴素而富有内涵的剪纸创作理念。

  在厦门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她特别创作剪纸作品《邓小平肖像》和《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更快些》,被厦门特区纪念馆收藏。

  2019年,为庆祝中国70华诞,她特地创作一幅大型剪纸作品《龙腾盛世》,飘扬的国旗、雄伟的天安门、载歌载舞的各族少年、腾飞的双龙巧妙结合,气势磅礴。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母女俩也创作了多幅剪纸作品助力抗疫。其中,王守萍创作的作品《因蝠得祸》,警示人们要从我做起,远离野味。安海燕创作的《同心战疫》,则以钟南山指点迷局的瞬间为主形象,以口罩围成的铜墙铁壁抵御病毒的造型为辅,烘托了“同心抗疫共克时艰”的主题。

  “剪纸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手法的表现,更在于情感和思想的积淀和迸发。”在王守萍看来,“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将现实生活的真向艺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她希望,自己的剪纸作品不仅能带给大家美的艺术体验,还能带给大家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始终不忘初心 发扬剪纸艺术

  剪纸多年,王守萍不忘传承这门艺术,让更多人学习并发扬光大。“‘画中有戏、百看不腻’的剪纸艺术古老而神奇,是一门历史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这些老艺人有责任、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王守萍说。

  现在,王守萍的儿孙后辈已从她的手中接过剪纸技艺的接力棒。她的一双儿女在学会拿剪刀时,就开始学习剪纸,如今,每个人都练就一双巧手。她的孙女安赢祺,四岁时就在厦门团结大厦民革大礼堂与她同台表演剪纸技艺。

  2009年,王守萍与安海燕在厦门槟榔小区创办海燕剪纸艺术工作室,除了自己全心创作以外,她们还教孩子画画、剪纸。她们倡导剪纸艺术从娃娃抓起,面向社会广为收徒,截至目前,已累计收徒千余人。

  2014年3月,在王守萍的指导下,她所带最大12岁、最小4岁的10名徒弟共同创作完成长6.6米、宽0.8米的剪纸作品《雷锋长卷》,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

  不仅如此,王守萍、安海燕还时常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非遗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通过讲解与教学,让社区居民、在校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2007年,王守萍与女儿受邀走上厦门大学的讲堂,在海外教育学院和孔子学院教授剪纸艺术课程,定期为来华学习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1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和出国支教教师教授剪纸技艺。

  “文化自信,就是要做好传承。”她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剪纸、参与其中,并且能够剪出越来越好的作品,是她最欣慰的事。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胶东花饽饽:蒸出来的“艺术品”
下一篇: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澳大利亚将展英国国家美术馆名作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