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政石经》局部
《广政石经》局部
《广政石经》局部
石刻本身也有很多大部头的著作,例如今存北京国子监的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馆藏早期拓本保存了 三代进士的生平信息。历代儒家刻经,至今石刻尚完整存世的仅有两种,一是今存陕西西安碑林的唐《开成石经》,是儒家经典的传世最早版本,一是今存北京国子监博物馆的清乾隆“十三经”,这两种儒家石经,馆藏皆有完整拓本。其他石经拓本亦有,其中原石早毁的五代后蜀《广政石经》,始刻于后蜀孟昶广政(938—965)初年,又称“蜀石 经”“成都石经”或“益都石经”,立于今四 川成都,由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其事,始刻经 时仅刻十部经书,其中《春秋左氏传》十七卷 之后尚未完成;北宋皇祐元年(1049)成都府尹田况补刻《公羊传》《榖梁传》和《左传》 十八至三十卷;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 蜀帅席贡又补刻《孟子》;宋孝宗乾道五年 (1169)晁公武补刻《古文尚书》,并校诸经 异同,著《石经考异》附刻于后,这部石经的刊刻时间长达二百三十余年。《广政石经》行款类宋版古书,经文用单行大字,注疏用双行小字,排在经文之下,经注并行,相映生辉。 原石传说毁于宋末元初之兵燹,传世拓本极为罕见,据说宋时内府尚有拓本96册,明万历间 犹存内阁,入清则仅剩半部《毛诗》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广政石经》为宋、元拓本之合 璧残本,宋内府、刘体乾、陈澄中递藏,是现存《蜀石经》的最佳拓本,是1965年从中国香港购回的陈氏藏书中的一种,共九册,含墨本《左传》《榖梁传》《周礼》各二册,《公羊传》一册,清道光间木刻印本《蜀石经》一 册,《题跋姓名目录》一册。其中《左传》册页上钤有“东宫书府”等宋代的内府官印,存清及近代以来名家题跋及题签、题首、观款达 上百条,还有何维朴、金蓉镜、林纾、吴昌硕 等十数人的绘图,拓本藏印累累,递藏有绪, 尤其是乾嘉以来著名学者如翁方纲、段玉裁、 钱大昕、瞿中溶、梁章钜、何绍基、祁寯藻、 潘祖荫、王懿荣、缪荃孙、杨守敬、王闿运、 沈曾植等数十人的题跋,对《蜀石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神策军碑》局部
《神策军碑》局部
《神策军碑》局部
明拓《天一池碑》《乐善堂法帖》等则是稀见拓本。 《天一池碑》元至正七年(1347)五月十五日立于江西省贵溪市西南部的龙虎山上,久佚。龙虎山是道教正一道的发源地。据载,该碑阳面刻元吴全节题“龙虎山天一池” 六大字,碑阴刻揭傒斯撰书《天一池记》,张晏篆额,碑 文详细地记述了天一池凿建和命名经过。此碑拓本十分罕见,目前为止仅见我馆藏本。此本为整幅拓本,立轴装, 高133厘米,宽88厘米,最初为明范氏天一阁所藏,据传 天一阁命名即源于此碑。1932年为邵章所得,有邵氏题签和藏印。天一池碑
馆藏《伊阙佛龛碑》是存世最佳拓本。《伊阙佛龛碑》亦称“三龛记”或“龙门三龛碑”,唐贞观十五年(641)十一月,刻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内,虽名曰“碑”,实际是摩崖。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正书,碑文32行,行51字,额篆书题“伊阙佛龛之碑”。此碑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与太子李承乾争夺皇位、借为母亲长孙皇后开窟造像做功德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而立。该碑著录始见于欧阳修《集古录》和赵明诚《金石录》。馆藏本是明何良俊清森阁旧藏明拓本,割裱本,1册,墨本43开,跋4.5开,墨心29.6厘米,宽14.4厘米。此本首行“延阁”之“延”字未损,末行“皇祚于”及“年岁次辛丑”可见,“五”字可见末笔。何良俊、毕泷、顾文彬、李鸿裔等递藏,费念慈、钱大昕题签,何良俊、毕泷、张玮、沈志达、赵烈文题跋。钤印累累,递藏脉络清晰可见。《乐善堂帖》局部
《乐善堂帖》局部
《乐善堂帖》局部
善本碑帖较为集中的还有“专藏”类。专藏类拓本是国家图书馆专门为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旧藏拓本建立的。馆藏有顾千里、铁如意斋主缪继珊、四当斋主章钰、 五百经幢馆主人叶昌炽、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五位的专藏, 总计6732种11201件,此外尚有李根源、周希丁、端方、 陆和九等未建立专藏的名家旧藏。专藏类拓本装帧形式统 一,一般都有藏家题签、藏印和题跋。图:《伊阙佛龛碑》局部
图:《伊阙佛龛碑》局部
以上两类藏品中,除了拓本本身年代较早外,很多拓本附有众多的名家题跋。历代金石学家、收藏家和鉴赏家的题跋、批语本身就是文物。这些题跋或考订版本优劣, 或注明石刻所在、沿革及拓本来源,或正史补史,或考辨 真伪,或品味书法,或评论文章。据统计,各类拓本中有 题跋者凡八百余人三千余款,最多的是宋元合璧本《广政石经》,题跋和绘画达147款之多。《绛帖》局部
《绛帖》局部
馆藏元刻元拓帖一种,即章钰旧藏的《道德经》, 元刻明拓丛帖一种,即《乐善堂帖》,皆赵孟頫所书稀 见本。其中《乐善堂帖》为经折装,一函两册,册高 30厘米,宽23厘米,凡50开,黄纸,浓墨拓,张伯英题签,尾附张寰手书跋一页。现存四卷,辑刻赵孟頫书《兰亭序》等十帖及与顾善夫手札等,上卷卷首存赵孟頫绘“兰竹图”,下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前有赵孟頫绘老子坐像。《乐善堂帖》保存了赵孟頫的书法和绘画,是世存赵帖中稀见之佳本。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中,元代所刻丛帖仅著录《乐善堂帖》一种。元代所刻 丛帖甚少,《乐善堂帖》传世鲜为人知,有极高的版本珍藏价值。《乐善堂帖》初拓本未见传世,这部张寰旧藏本是明代帖石出土后的初拓本,虽不能反映元初拓本的完整全貌,然此拓本留传至今也实属稀见。此帖后附 《名贤法帖》三卷(卷八卷九卷十),《名贤法帖》辑刻宋姜白石与卢柳南书帖,是宋人书帖中未曾多见的书法佳作。《老子道德经》局部
3.铜器和甲骨拓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