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中央美术学院“虚拟策展实验项目”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该评选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申报推荐,教育部组织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共计认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560门,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327门。此次认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共涉及26个学科,艺术学类首次参评此类教学项目。艺术中国特此专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虚拟策展实验室主任余丁,具体介绍与分享虚拟策展实验项目及其在艺术管理教育和社会美育中的重要角色。
教育部认定结果公示
艺术中国:2020年末,教育部发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中央美术学院“虚拟策展实验项目”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可否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情况?
余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际上是以课程为支撑的。一般来讲,教育部会通过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设立将那些包括航空航天、海洋等无法实现现场操作的学科通过虚拟仿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类项目能在有效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更好的完成实验与教学,故在科技、自然科学领域比较常见。由于互联网的兴盛,特别是5G的发展,许多互动性问题在课程中增强之后,虚拟仿真便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因而在人文社科领域等相关课程也开始使用虚拟仿真项目。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评选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申报推荐,教育部组织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2019年认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共涉及26个学科,艺术学类首次参评此类教学项目。首批艺术类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涵盖了包括建筑、设计、舞蹈、音乐等诸多学科,中央美术学院能够在首次评选中获得此项殊荣亦实属不易。
北京市教委认定结果公示
艺术中国:那么虚拟策展实验室是如何筹备和最终落地的呢?请您谈谈打造这一项目的初衷。
余丁:其实从设想至建设落地的今天已足足7年之久了,那时候我们就希望能够在全国的策展领域里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策展其实是一个创造性劳动,但它往往需要大量成本,那么这些策划方案如何才能够落地到一个个美术馆中?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策展人如何才能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策划报告,而是进入到全方位的从策划、选作品到最后的呈现都能有一套系统来支撑的维度中,而这个系统如果将来能够普及应用在全国所有美术馆博物馆的策展工作中,便可以有效节省展览成本,呈现更多具有创意性的策划方案,而且可以相对轻松容易的生成策展方案,从而更为直观的让大家看到预期的策展效果。
余丁教授指导虚拟策展实验项目应用场景的授课现场
基于这一想法,我们于2013年向上报告并申请到教育部专项经费开始实施。这其实是一段漫长摸索与不断调试的过程,虚拟策展实验室从无到有的这7年中,我们的工作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0版本和2.0版本:1.0版本是U字型屏幕模拟空间的一个固定模式,而2.0版本其实是整合了藏品和各种馆藏的资源,它成为了一个对受众而言操作更加便利的、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可以操作的平台,打破了空间的束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策展实验室
艺术中国:可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两个版本的研发和发展过程?
余丁:1.0版本所考虑的是人眼裸眼的现场浏览,比如在一个空间里设置一个U字形屏幕模拟虚拟展厅,这个大屏通过LED或投影与人进行互动,人无论走到哪里场景都会随之移动,并且在后台或者在触摸屏上就可以实现布展。我们当时找到了一个德国很有名的技术团队做了大量演示,与其合作研发出了第一代产品——通过U型屏模拟真正的展厅空间。这样,当你进入到这个空间后就如同进入到了一个展厅。这是属于第一代的实验室项目,我们将其用在了一个具体的策展方案上,在“卡塞尔文献展的神话”中使用了交互的方式将这个U型屏虚拟项目直接带到展厅之中。
虚拟策展实验项目应用场景
但我设想的是实验室应该给策展人提供一个更便捷的类似“傻瓜机”的系统,最大程度降低软件技术操作上的难度,从而把人从技术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策划和实施的转化——这就是2.0版本的呈现。使用者不需要学3D max等建模及相关的专业软件,只要上线进入该系统就可以通过点击各种按钮选项,搭建一个虚拟展厅,自由变换墙面、地面的色彩和材质,任意调整画框选择及搭配,并根据不同场景转换灯光系统,真正模拟线下策展中的各个要素及环节操作。因为作为策展学科来说,它更强调在教学中的理念问题,例如策展的基本主题,艺术史知识的传授,策展的基本方法,包括如何选择作品、如何呈现作品、如何写展览前言、组织公共教育项目等。而虚拟仿真实验室便成为了一个很有力的工具——打造所见即所得的虚拟场景,可以把使用者的所有构想迅速转化为展览现场的视觉呈现。
虚拟策展实验项目应用场景
学生通过虚拟策展实验项目复原经典展览案例
艺术中国:那么该虚拟策展实验项目投入到教学使用中以来,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呢?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余丁:现阶段我们不仅对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学生开设虚拟策展实验的专业课程,还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了一门策展实践课,不同专业的同学可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虚拟系统中直接把自己心中的展览呈现出来,不仅激发了他们对策展的兴趣,更从另一层维度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创作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
此外,实验室的运用不仅局限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范畴,它还免费对其他高校开放。像吉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云南的大理大学等61所院校都在使用这套系统,在短短不到一年多的试运行时间里,我们积累了3000余个线上成长案例。其中许多年轻学子的创意策展方式、呈现出的布展效果令人惊叹,完全超出了最初设计美术馆仿真系统的想象,他们的创造力使得这套系统更加发挥了它的光彩。
该系统的使用同时涉及到拓展数字高清资源在公益性教学中使用推广的问题。经过最近两三年的努力,实验室与包括中央美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机构在内的一些美术馆相继签订合作协议,继续全方位助力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和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
教师在线上教学中演示实验步骤
艺术中国:虚拟策展实验室的建成和使用应该是在全球走在前列的,它是否也引领了全球艺术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
余丁:201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世界艺术管理教育大会筹备会时,我们拟定于2020年5月在纽约大学召开世界艺术管理教育大会,但受疫情影响该活动只能取消并改为一个全球线上研讨会。在该研讨会上,我向全球从事艺术管理的同仁们展示了虚拟策展实验室系统,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为应对疫情而打造的2020年虚拟毕业季展厅,全球同仁都为之惊叹。 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这样一套线上的策展展览公共教育系统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而像虚拟策展实验项目已经做了7年,这也的确走在了全球行业的前列。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时代应运而生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必然结果,也只有中国才能在当下做出这样的成果。对于艺术管理的学科建设,我始终把这个实验室与科技结合发展作为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验室的建设在艺术管理领域里不仅仅针对视觉艺术,还应该在表演艺术领域,比如舞台的虚拟,表演艺术大型音乐会、演唱等的虚拟仿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高科技嫁接,结合人工智能和5G时代线上交互等方式,它必然会极大程度地推动未来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促进中国的艺术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学科引领。
课程作业:王晨皓《及时行乐》
课程作业:王姿懿《懒》
艺术中国:这样的成就的确可喜可贺,毕竟中国艺术管理学科的引入要晚于欧美等国家,但现在却呈现出一种弯道超车的趋势,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余丁: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国家强调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很重要的,即使面对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仍然在不断进步和前行。
其实这也和我们现在面对的机遇有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提出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在此过程中文化发展或艺术发展的人口红利与需求量极为可观。除了文化及艺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考虑到中国目前的人口总数和“老少边”地区无法在短时间内普及足够的实体美术馆,以及即便修建了美术博物馆也可能面临缺乏优质内容的可能性及现状,线上虚拟仿真项目在对未来的美术教育和与艺术机构之间的关联中将会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基于我国文化建设的人口红利或者说“艺术管理的人口红利”,我们在艺术管理实践和其学科建设上也必将走在世界前列。
同时,我们所做的实践和很多工作也是许多其他国家无法做到或没有机会去做的。虚拟策展实验室在中国得以实现,一是借助科技的力量“弯道超车”,二是不同于欧美博物馆体制无法实现足够开放的资源平台,我们在搭建公共开放平台方面享有更大优势。虚拟策展实验室目前签约的艺术机构大概有四五家,但经过这一轮意向签约,基本上超过半数以上的省级美术馆同意合作,2021年有望将所有省级美术博物馆资源纳入该平台。
所以,无论从国家政策和体制角度,还是人口红利期的背景,亦或是科技赋能的角度讲,我们都极具优势。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艺术管理发展和虚拟策展实验项目必将领衔世界。
虚拟策展方案展示与交流
艺术中国:经过了第一周期的开发以及现阶段的成果和反馈,您认为虚拟策展实验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或者说是否有一个3.0版本的愿景?
余丁:当然,这套系统的未来前景是值得期望的,实验室也正在进行技术升级,下一步3.0版本的模式可能就是以社区为基础进行有效交互。现阶段我们的展厅是没有观众的,观者仿佛站在一个真空里去独自观看。但未来实验室会升级这套系统,参与者如果在APP里登录上线的话,会设定一个角色,建立一个社区,可以选择不同的服饰、打扮等,参与者以自己选择的角色进入虚拟美术馆内,并会看到所有进入到场馆的其他在线人员,从而实现在场馆内的实时互动与交流,这样就打造成了一个虚拟美术馆社区。在该社区内,可以设置策展人角色,在展览的虚拟空间内进行导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迅速将策展的实验项目转化为美育的公共教育项目,并积累成千上万的数据资源,从而让一些边远地区,或是没有机会前往指定美术馆观展的观众随时随地接受美术教育。
同时,虚拟策展实验室也要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包括3D的真实性、灯光的调试等问题。但是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未来应有更多的美术馆要赋予实验室公共平台的知识产权,而每一个成为实验室中策展人的参与者也要以公益的态度去对待,在实验室策划的任何一个展览都应该以为公众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为初衷。所以我们主张的是大家一起来利用这个公共平台贡献和分享自己的资源。
虚拟策展实验项目应用场景
虚拟策展实验项目
艺术中国:您刚刚格外强调了虚拟策展实验项目的社会美育这一职能,我们也在最近一年中发现后疫情时代网络教育和数字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您怎么看待这一趋势?
余丁:需要强调的是,虚拟策展实验室只是我们使用的一种工具,最重要的还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面的建设。我认为线上教育的重点不是“线上”,而是“教育”,“线上”只是一种途径,能够让更多人更便捷的获取教育资源。工具是可以不断迭代更新的,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包括价值观,这些才是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我相信未来线上和线下的教育将会结合得更加紧密,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介入,会有更多超出我们现在想象的教学方式。但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数字化教育,它终究都只是一种形式,而关于教育的本质,不管是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都依然是“人”的教育,这才是核心和关键。(采访编辑/付朗,视频/王安宁,文字整理/周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