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与子吴东迈夫妇,以及孙女吴棣英、孙吴长邺(手抱者)合影
吴昌硕与上海吴昌硕,《香阿姐》,1927,私人藏
吴越:许多人对吴昌硕先生的印象都是花卉画家。但其实他的画路非常广泛。在这次展出中,可以看到吴昌硕先生笔下的老虎、仙鹤、鹿等动物,以及人物画、山水画等,展出的书法囊括了吴昌硕先生23岁到84岁书法作品,绘画则是从36岁到84岁。书法体的内容也很丰富,章草隶篆、石鼓应有尽有。《山水诗翰卷》,1919,浙江省博物馆藏
《山水诗翰卷》,1919,浙江省博物馆藏
《山水诗翰卷》,1919,浙江省博物馆藏
浙江博物馆这次免费将部分藏品借展。我们挑选展品的时候,注重少而精,涉猎广,让大家感受到吴昌硕先生艺术的全面性。展览除了书画印,还有书信与文房四宝,本次展览的覆盖面和跨度之广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我们这次选择展品,也是难得亮相的作品。趁着中华艺术宫牛年的第一个大展的势头,把吴昌硕的精神弘扬出来,通过文化来鼓舞人民,让大家大饱眼福。吴昌硕,《临高其佩啸卷风云图》(轴),1898年,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昌硕,《猫》(轴),1896 年,私人收藏
澎湃新闻:展览名为“吴昌硕与上海”,上海给吴昌硕带来了什么,吴昌硕给上海带了什么?吴昌硕,《浦东芍药花图》,1894,(安吉)吴昌硕纪念馆藏
到了1909年,吴昌硕和钱慧安先生、王一亭先生创办了豫园书画善会,是海派画坛第一个慈善组织。我们最近整理出来史料里能得知,昌硕先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五卅运动”提供过支持。他还在上海山西北路上的“吉庆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弟子,这方狭小的天地里,走出过潘天寿、刘海粟、王个簃等后来书画篆刻界响当当的人物。梅兰芳、荀慧生也曾拜入过他的门下。吴昌硕先生在上海这块海纳百川的土地上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弟子,弟子将他的思想发扬传播,为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吴昌硕,隶书四言联,1927,西泠印社藏
吴超:上海给吴昌硕先生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当时上海海派书画分为“前海派”与“后海派”。清末时期“前海派”盛行,它的特征是书画笔触细腻秀气。到了辛亥革命以后,来自北京的帝师等前朝文人遗老南下,带来了“金石风”。吴昌硕诗书画印俱全,他的画风就是从“印”里面来的,包括他把石鼓文演化成为了有自己风格的石鼓体,又用石鼓文的书法线条入画,所以说他的画就是金石味的最好体现,印证我们这次展的主题——“金石力”。吴昌硕,《临散氏盘》(镜片),1922年,吴昌硕纪念馆藏
吴昌硕是浙江人,在海派画家里,真正沪上本地画家非常少,正是因为上海的海纳百川,让来自各地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当时王一亭把吴昌硕请来上海,此时上海外国文化也大量进入,成为一个国际的平台。吴昌硕先生到了这个开阔的平台后更加能够施展自己的能力,把海派的艺术推向国际。吴昌硕,《叠石兰花图》(轴),1921年,私人收藏
澎湃新闻:吴昌硕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文化转型的时代,新旧文化如何体现在吴昌硕的人生和书画中?吴昌硕,《醉钟馗图(局部)》,1921,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昌硕帐册——笔墨生涯
澎湃新闻:吴昌硕在沪结识任伯年、吴大澂、王一亭等人,他们对吴昌硕的影响?吴昌硕,《墨梅册页之三》,1879,私人藏
吴大澂先生清末官员,也是一个收藏家,为吴昌硕提供不少帮助。昌硕先生在其三、四十岁的时候,常到一些收藏家家里去教书,一方面也为主人家整理文物,学习到不少知识。本次展品有一幅作品《灯梅》,上有吴大澂篆书题字,大意为与吴昌硕先生谈诗论画,颇有感悟,两人感情深厚。吴昌硕还作为吴大澂先生的幕僚参加过甲午战争,写了许多愤慨的爱国的诗句。西周散氏盘铭(轴),1918,私人藏
吴昌硕,《灯梅图》(轴),1891,私人藏
王一亭对吴昌硕来说是亦师亦友。他对吴昌硕先生的照顾全心全意,无微不至,甚至会帮他安排一些生活上的琐事。本次展出中,昌硕先生画,王一亭先生题的作品有好几件。其中一件“跨越时空”作品《缶翁行看子图》十分独特,任伯年画竹,王一亭画人,吴昌硕题款。竹由任伯年先生先行画完,在他逝世二十年后,他的女儿请王一亭补完这张遗墨,王一亭先生就在竹后添上了昌硕先生的夏夜纳凉肖像,手里还拿了一把蒲扇,水墨的意境相当空旷安静。昌硕先生收到这幅作品以后,十分高兴,所以又在上面写了一个长题道尽三人的清风高谊。还有一幅花鸟画也是任伯年先生的竹画遗墨,王一亭先生在二十年后补了一只水斑鸠与牵牛花,吴昌硕题字,十分巧妙。任伯年、王一亭画、吴昌硕题,《缶翁行看子图》(轴),1914年,私人收藏
澎湃新闻:吴昌硕也与很多后辈有往来,他对年轻画家的影响是什么?吴昌硕,行书五言联,1922,西泠印社藏
吴昌硕与绘画吴昌硕,《粗枝大叶》(轴),1926年,私人收藏
《达摩像》是吴昌硕先生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人物画,极具气势,这幅作品中最精彩的就是衣服的用笔。见画如面,似乎可以想象吴昌硕先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作画模样。吴昌硕,《达摩像》(轴),1910年,私人收藏
澎湃新闻:“金石画风”是吴昌硕“诗书画印”融合的体现,这与文人画传统如何衔接?吴昌硕,《岁朝清供图》,1891,上海吴昌硕纪念馆藏
吴昌硕,《强其骨》印, 1910年,2.1cmx1.8cmx2.4cm,私人收藏
吴越:吴昌硕先生在世之时已经收入可观。他早年的奋斗经历相当努力艰苦,才有了晚年日进斗金,但他的生活仍然朴素严谨。没有别墅,家里没有红木家具,夫妻间相敬如宾。在他身后,家产基本上全都捐献给了社会,1930年,吴昌硕先生的儿子吴东迈与美术界朋友,为纪念吴昌硕而发起创办的“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成立,这所学校培养了许多学生。潘天寿、刘海粟、王个簃先生都曾担任过这所学校的老师。这间学校还曾是中共地下党的活动据点,这点我的爷爷吴东迈本人从未提起过,是通过党的地下工作者回忆录才能得知,他曾通过他特殊的身份低调地为共产党服务。展览现场的《花卉六条屏》,1899,浙江博物馆藏
吴越:从吴昌硕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三个精神。第一个是人文精神,这是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次展览中,你们会看到一方吴昌硕先生用过的砚台,实际上只是一块普通的砖。昌硕先生早年在安吉的学习生活环境艰苦,他没有钱买砚台,把墙砖挖出来自己刻,其中甚至有一处几近磨穿。他战胜了他的艺术之路中的很多困难,最后他成功了。这些砚台从我的父亲传到我们这代,他说砚台本身是不值钱的,但是却传承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精神。我们把它陈列在展览中,也陈列着老先生不畏艰险的时代精神,鼓励年轻一代拼搏奋斗。这种精神永远具有中华民族生命力,生生不息。我们希望把吴昌硕先生的故事通过展览讲给年轻人,讲述正确的理念克服困难。展览现场小观众在看吴昌硕所刻砚台
吴昌硕自刻砖砚
吴昌硕自刻砖砚
吴昌硕先生也和浦东有不解之缘,浦东在开发开放前是一片农村,但是秉持着奋发向上的观念。如今浦东景象繁荣,发展出了新兴气象的面貌。昌硕先生也是通过他艺术作品里的人文精神来宣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展览现场吴昌硕所使用的文房
吴昌硕自用文房用具
第三是学习精神。吴昌硕先生从早年开始,靠两条腿游学走遍半个中国。当时的交通条件与通讯环境都不方便,时局也不稳定。他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哪里有名师,就走到哪里去求学,像海绵吸水,把名师的优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他走遍湖州、杭州、苏州、南京、北京……靠着顽强的意志学习知识。晚年他又从年轻的朋友身上汲取动力,活到老学到老。75岁的吴昌硕
吴昌硕研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吴昌硕《墨梅图》来自于青山杉雨(非展品)
吴越:吴昌硕先生当年结交了许多日本朋友,培养了一批日本的弟子,通过他们在日本的宣传,吴昌硕的艺术进入了日本教科书。从日本小学四年级到大学研究生的艺术教科书里,吴昌硕先生作品的比例相当高。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1996年日本九州还建立了吴昌硕胸像纪念碑。2018年初,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书道博物馆、朝仓雕塑馆联合举办“吴昌硕和他的时代”大展。正好这一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铁笔生花——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同一年中日两个国家级博物馆举办吴昌硕展,影响力巨大。我们作为他的后人,全程参与给予支持。日本东京“吴昌硕和他的时代”展览海报
澎湃新闻:目前吴昌硕在上海、安吉均有纪念馆,在故乡鄣吴镇和上海吉庆里也有吴昌硕故居,吉庆里的故居目前筹备情况如何?吴昌硕文化艺术基金会主要负责哪些工作?左:上海吴昌硕故居;右:安吉吴昌硕故居
吴昌硕纪念馆是1994年建立的,这个平台有着展示和介绍功能,展示吴昌硕以及其友人的优秀艺术作品,介绍吴昌硕的艺术脉络,并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公共教育活动。吴昌硕纪念馆是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的公益平台。政府要求我们把吴昌硕先生的精神弘扬发展,浦东新区在纪念馆里开设艺术指导课,我们到大学、军队、社区讲课,做好文化的宣扬工作。陆家嘴中心绿地中的吴昌硕纪念馆
左:安吉吴昌硕纪念馆;右:超山吴昌硕纪念馆
吴昌硕纪念馆也是上海市对外交流的窗口,海外的领导人访华时会来此参观。前外交部长杨洁篪就曾经希望我们纪念馆代表民间去日本举办一次吴昌硕展览,当时正值两国关系紧张之际,他说人民一定要友好,只有在日本影响力极大的吴昌硕“出马”要让日本人民看到中国人民对促进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诚心诚意。吴昌硕、王一亭于日本六三园
吴超:基金会主要从民间收集捐助的资金,资助举办吴昌硕相关的活动(包括作品展览、研究会等等)。基金会是2017年成立的,举办了不少的活动。包括日本的前首相福田康夫和村山富士都曾参与过我们的活动。我们还组织了许多上海的书画家到新加坡、澳大利亚进行作品展出,这是我们基金会的主要责任。西泠印社吴昌硕纪念室
澎湃新闻:作为吴昌硕后人,他对你们的影响有哪些?吴昌硕绘于儿子吴东迈和孙儿吴长邺的扇面,私人藏
吴越:我们兄弟姐妹五人都会把自己手里的作品捐给国家,给曾祖父的艺术赋予时代新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吴家一贯的传统。前年我们又捐了一批篆刻给吴昌硕的故乡安吉县。我们教育我们的后代,爱祖先、爱艺术、爱国家。这个主题的人文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也要在有限的人生时间里面,把吴昌硕精神再发扬下去。怎样利用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感到很幸福与满足。农历春节期间,吴越在中华艺术宫导览
为了这次展览,我们也重新梳理展出作品并印刷了展览画册,将作品上的题跋做了再次的释读,把把生僻淘汰的文字转换成了通俗易懂的语句,致力于让所有观众读通读懂。吴昌硕首本诗集——红木瓜馆初草
吴昌硕,《自写小像》(轴),1923,(安吉)吴昌硕纪念馆藏
展览“金石力 草木心——吴昌硕与上海”将展至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