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会现场
吴山明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幽淡苍茫中决出光华——对吴山明老师的一点理解吴山明在写生
吴老师在教学中强调两点:吴山明作品,《造化为师》,1996年
吴山明作品,《黄宾虹先生》·2014年
吴山明老师说:以宿墨做画,虽有时偏离物象,但拓宽了感觉的领域,所谓“混沌中见形痕,朦胧中现灵性”。他强调用“大水大墨”做“水墨散文”,这个“散”的精神,是他一直在追求的东西,太朴一散,散而不乱,散逸冲淡,淡者愈真。他的宿墨松透灵动,有古淡之质,有鲜灵之韵。20世纪80年代初,吴山明在青海藏民家中做客
吴山明作品,《百草园》,1981年
国美中国画教学的领军者,吴老师亦当之无愧,从艺六十余年,任教五十六年,这在艺术界是少有的,而且他担任中国画的学术领军时间亦长。他最为倾注心血的是意笔人物画的教学,早在1985年,吴老师就借“全国中国画教学座谈会”之机,主持中国画系正式将“意笔线描”列入教学大纲。1986年出版《意笔人物画技法》,1987年在央视举行“意笔人物画”讲座,并远赴德国汉堡美院讲学,其宿墨渍墨的作品大受欢迎。1991年,吴老师主持修订《中国画系教学大纲》,《意笔人物画技法》第二版发行并获奖。当年,吴老师还主持出版《吴山明意笔人物线描集》。1993年《美术》连续发表《中国意笔人物线描简论》。意笔,总是意笔。《文赋》有言: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在物与文之间,“意”是中介,在中国人的充满想象的艺术中,“意”是得以精神自由的依据。吴山明老师很早就把握住了中国绘画的“意之大者”,并将“意”的形神兼备,富有远见地接入了线描的训练。在他大量的意笔渍墨探索的同时,卓有远见地进行线描和技法的梳理,反反复复地在教学中深化线描的训练,孜孜不倦地向全社会推荐意笔内涵和线描方法。这种线描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克服素描蔽凋泛化之病十分重要。线之描既含变化无穷之工,又最擅表示言之不尽之意,既抓住了中国绘画的根源,又把握住了塑神写心的机契。吴老师对意笔的运用和积累,对于国美中国画的教学贡献是卓越的,如是灵心卓法,诚如《文赋》所言:采千载之遗韵,启夕秀于未振。作为领军者,吴老师是以卓越的知行,开辟新路,标示高点,引领方向,影响众人,他杰出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是值得我们不断地,长久地领受教诲,珍怀铭记的。吴山明作品,《祥云》,1995年
吴山明作品,《风雪牧马人》,2010年
吴山明作品,《道法自然》,2014年
吴老师还是一位仁心厚道的师者。他的面容泰然,慈眉善目,惠风和畅。美院上上下下没有不感受到他的和颜慈心,乐意助人的。我在香港最早的展览、1993年一画廊的个展,就得益于他的穿引介绍。他的身上有一种诚心善意的圆满,他的绘画能有那样,他的教学能够那样收摄生徒的心都与他自在的圆满有关。这份诚善的圆满,犹如惠风,荏苒在衣,是一份厚朴的真性情,当我们站在他的遗像下的时候,倍感怀念。吴山明
吴山明
我在看他画的时候,我觉得他的画面有光、有空间、有时间、有情感、有痕迹的岁月、有心灵、有造化,加在一起就是生命,在山水之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把自己的能量都给了艺术,把生命给了画,他的生命就在他的画里。吴山明作品,《问道》,2014年
吴山明作品,《论道》,2014年
父亲是一位很感恩的人,他一直跟我讲一句话,对人一定要想他的优点,哪怕他只有1%的优点,他从来不看别人的缺点,只看别人的优点,这对我的做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吴山明作品,《格桑花》,1995
美术界同仁与其学生代表:美术界当之无愧的教书育人楷模追思会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学生徐默则从切身感受谈吴山明教学之外的一些小事。“当年留校后的第一个除夕夜,吴老师和师母就喊我和另外一位老师到家里和大家族一起吃年夜饭,席间师母给我们发了红包,当时的那种温暖,我们很难忘记。大前年,我去了甘肃,甘肃的朋友拿了一张吴老师70年代画的一个藏族的小姑娘给我看,但是这个画没有图章,他请我带到杭州找吴老师盖图章。回到杭州,吴老师就把这个图章补上了。虽然是点点的小事,但是可以看出吴老师对我们年轻老师,对学生,对朋友的一种真诚、热心、关爱。”吴山明作品,《康有为先生》,2014年
中国画家徐家昌表示,“我与吴山明老师认识60年了。上世纪60年代中叶,曾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和吴老师接触比较多。我们一起画头像、画水墨,他给人的感觉非常平易近人。为人方面,吴老师对我们这些老同学、老朋友非常关心、非常友善。在艺术上,他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或许是太累了,现在他离开了,但我们大家会一直怀念他,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