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一说为商代早期)的云纹鼎
商周时期,随着青铜技术的发展,鼎这种青铜器也被大量制作,鼎作为青铜器中体型较大的可以用于烹煮的炊具,鼎最后为何从众多器物中一骑绝尘成为王权象征的?在汉代画像砖中经常出现的“泗水捞鼎”题材
在汉代画像砖中经常出现的“泗水捞鼎”题材
在今天的考古发掘中和博物馆展陈时,“九鼎制度”也被频繁提及,如2019年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中,重点展示了刘家洼出土的一组七件列鼎,并将姬姓封国芮国的国君是一位恪守“诸侯用七鼎”礼乐制度的不逾矩的国君作为主要的宣传点。刘家洼出土的一组七件列鼎
中国古代青铜器有一个特点,器物铸有铭文,也有用錾刻的方法,但比较少见。有铭文的铜器已逾二万件,对于铜器的铭文,我们常以“金文”“钟鼎文”称之。在《器与铭:铜器的文本与图像关系》一文中记有:中国历来有重视文字的传统,在青铜器发现之初,有铭铜器就被关注。文人玩赏吉金之余,铭文甚至能够脱离铜器而独立存在,成为他们雅尚的主要内容。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阮元《积古斋钟鼎款识》、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大多是录文派的做法,也有将青铜器的书法视作独立书法的意味。“鸟父甲”日名铭文
“共父乙”日名铭文
族徽作为一种表意的象形符号,在书写、排布和制作中都是一块后代金文的“试验田”,如上图的“共父乙”,明显是经过一番设计和排布,写得均匀而端丽。而当族徽比较复杂,比如出现双日名时,则笔画之间则可能出现一些穿插错落和抽象,如下图中的一件青铜器上刻的“先(爿付)父癸”铭文。“先(爿付)父癸”铭文
青铜器进入到西周,则正式进入到一个“郁郁乎文”的时代,以下面的这件著名的史墙盘来看,因为内底宽绰,铭文可以很长,记录家族几代的故事,“它之所以好,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书法作品,还是一个文学作品,四字成句,且有韵部的,史墙盘是很早的一篇文本与书法结合很好的作品。排列细致,是有相当功力才做得到。而在西周初年,人们对文字的控制能力没有那么高,字体偏古。”史墙盘
史墙盘上排列整齐的文字
青铜器与青铜器上的文字都是体现着书写和表达的权力,早期的书写和文字是很难分开的。青铜器上书写文字的人不是一般的工匠,而是贵族阶层,他们可能会在泥板上写好文字,再交给工匠制作。周人比商人更注重铭文。商周易代之际,青铜器从器型到文字整个风格都为之一变,作者在《器与铭:铜器的文本与图像关系》中写道:“青铜礼器作为王权、神权的象征物,商及周初有一定的传续。进入西周之后,社会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青铜器的艺术风格随之而转变。总的趋势是威慑、神秘的色彩减退,追求典雅、和谐与秩序化之风浓烈,甚至会出现反差极大的文化图景,“周朝早期青铜器显得笨拙,甚至古怪:而文献则优美而令人信服”,“由周穆王执政时期开始,一部分青铜礼器由纪赏赐、表荣宠转向书约剂,即其成为重要条约、契约的载体”。有均匀而鲜明的青蓝色锈的单五父壶
颜色偏黑的青铜器
第三是纹饰,我们看纹饰先看主纹。以单五父壶来看,在腹部有穿体的龙纹,侧面龙首在下面,是正侧面纹饰相互组合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视觉看铜质本身,视觉传达本身有一个体量感,金色保持的很好,这件铜器的含铜量很高。单五父壶侧面
澎湃新闻:有的青铜器表面很光滑,有的就有很多坑、腐蚀得比较厉害,在青铜器修复时会人为干预吗,比如剥掉一部分锈?利簋
利簋上的铭文
澎湃新闻:但是周代器物铭文比较多,在金石学研究上也有重铭文的倾向。比如经常被提到的何尊,也是因为它的铭文上出现了“宅兹中国”。何尊
何尊铭文上的“宅兹中国”
欧美的很多收藏家连中文都不会,当然也不会认识古代铭文,他们的收藏基本以强视觉为主,喜欢造型独特、纹饰精美的,这些铜器基本是商代晚期商人的,我们现在会发现商代晚期每一件都是精品,都是艺术品级别的,这就是西方美术史介入所造成的,因为收藏的关系,他们看到的都是独特的商代晚期的铜器。甚至很多西方美术家会认为周人其实就是蛮族,后来吸收了商人很多的工艺,但是文化情趣和审美上却与商人大相迥异。折觥 西周早期
澎湃新闻:对于文物有很多的研究角度,比如从考古学、从美术史、从宗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角度是否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青铜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