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下午,2021年今日美术馆开年首展“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呈现。作为2018年第三届今日王式廓艺术奖的获得者,经过两年时间的储备,郑达个展终于揭开面纱。
本次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协办,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策展,集中展出了郑达自2016年来以“低科技”为探讨形式的代表作《生理反应1》《机器的自在之语》《上传者》等,开启了今日美术馆2021年有关“艺术与科技”的碰撞和探讨。
观众互动现场,可以感受自己的心跳
作为一个理性与严谨的艺术个体,此次展览集中展现了郑达系统性的工作和方法,通过机器的“冰冷气质”,“理性的运算”,以及“信息投喂”与“机器学习”,将“机器美学”与“智能反馈”所构建的视觉系统呈现于观众面前。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在开幕式上说:“我们因未知而好奇、因未知而反思。从神明与神话、艺术与文学、到科学与科技,自古以来人们不断试图找到新的答案。郑达向我们展示出了他对于这个主题的剖析和思考,以及在21世纪的语境里,我们如何通过艺术创作和科技运用,探索作为人的当下处境和未来的边界。”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丁健
展览开幕式现场,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丁健先生特邀出席,他谈到“目前很多人非常担忧人工智能,害怕将来机器会取代人,但其实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整个大脑。人的左脑主要负责计算、逻辑和推理,而右脑主管艺术创作,以及哲学和科学思维。人工智能或许会取代左脑的功能,但右脑才是人的自我真正存在的地方,当人工智能把左脑的逻辑推理拿走后,剩下的就是右脑,像艺术家那样富有创造性的右脑。所以教育孩子要注重左右脑同时开发,这样他们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的时代。”
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
郑达,作为一位工作生活于武汉的湖北籍艺术家,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对疫情深刻的个人感悟。因此,此次个展集中呈现了他对后疫情时代语境下对环境和对未来的思考,以反思科技创作为线索,呈现了他对全球景观下,经济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的探讨。
艺术家郑达为观众导览
在观众触摸这些作品装置时,机器吞噬人类的体征,随之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周围环境的反馈,在人类不可见的空间中创造意义和未知。展览主题“未知的未知”,也进一步提示出在不断深化的全球化景观之下,经济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而疫情的突发与全球蔓延,引发持续发展进程中关于环境和未来的反思。
展出作品《生理反应1》《机器的自在之语》《上传者》等都是艺术家2016年以来的代表作,这些具有截点意义的作品,在迭代过程中逐渐完善并突显出自身的美学系统——在观众触摸作品装置时,机器吞噬人类的体征,随之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周围环境的反馈,在人类不可见的空间中创造意义和未知。
艺术家郑达为观众导览
另一方面,作品《未知的指数》,因为疫情的原因,将以方案呈现——再次回应展览主题“未知的未知”——在不断深化的全球化景观之下,经济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而疫情的突发与全球蔓延,引发持续发展进程中关于环境和未来的反思。未来并不是全然积极的,不论是科技艺术的发展还是人的最终生存境遇,漂浮着太多的未知。
在艺术领域,关于新媒体艺术本身的发展,进入“后人类”时代的反思截点。随着人对“物”与“能量”的思考,以及对于“身体”与“精神”从哲学到生物学的讨论延展,计算机、数字为载体的艺术领域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在“逼真”问题的历史化进程中,从人机的简单交互,到以控制伦为核心的信息传递与熵的理论,再到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演进中对于人工智能的探讨,这些理论基础和既定的实践都根深地影响着今天艺术家的创作。
机械动态装置《捕食器的函数》展览现场
郑达的艺术创作一直延续着对机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兴趣,他倡导“低科技实验”、“交互”和游戏,与他的艺术具有实验室生成,及跨学科的特性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当下中国信息化、娱乐化的发展阶段及公众趣味、消费观念密不可分。其中“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方式逐渐改变了人对于现实和虚拟世界认知的边界,对艺术家而言,未来、信息存储及其生命、意识,不同维度的概念边界不再清晰可见,反而随时互相转换。
艺术家倡议,在展览闭幕式现场,将发布一台以他为名的“计算机”——他个人的AI——将不断通过学习“郑达”的信息,趣味、交互方式和反馈,在不远的未来,将代替郑达回复信息、处理决策——以此成为“他”。
动态声音雕塑《生理反应》展览现场
在过去的一年,面对疫情的冲击与考验,今日美术馆对未来发展做出了清晰规划,战略性选择当代艺术、艺术与科技、艺术与设计——三条轴线为发展方向,继续以年轻的姿态、前瞻的态度、积极探索当代美术馆运营发展模式。
“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将持续到2021年4月5日。(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