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湘博今展“烟云尽态”,呈现《三希堂法帖》系列善本

2021-01-22 19:14  澎湃新闻   -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始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是清高宗弘历敕命梁诗正、蒋溥等人,历时七年,从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里的历代书法名迹中甄编、摹刻而成。其中收录了珍藏在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中的三件乾隆皇帝的“最爱”——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因而得名。帖刻成后,乾隆于北海公园中特建“阅古楼”以储帖石,又题“烟云尽态”四字榜书及七言诗以附之,还刊刻《御制墨妙轩法帖》四卷续之,足见珍视程度。
 
湖南省博物馆书画碑帖藏品丰富,不乏珍品。澎湃新闻获悉,1月22日,“烟云尽态 ——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呈现馆藏《三希堂法帖》系列善本。
 
《三希堂法帖》所收之帖,上起魏晋,下至晚明,几乎囊括了《停云馆帖》《郁冈斋帖》等明代丛帖内的所有墨迹珍品。一些原迹或毁或失,今天已无法见到,如钟繇《荐季直表》、王献之《送梨帖》、赵孟頫《纨扇赋》等,幸赖此刻“勾魂摄魄”之术,留存“下真迹一等”之貌。
 
此套法帖卷帙浩繁、鉴选严格、摹刻精良、规模宏大,汇集名家135位、法书340件、题跋200多段、印章1600多枚,分编32卷,刻石495块,镌字9万余个,堪称刻帖之翘楚,乃“艺苑之钜观、墨林之极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据悉,本次展览分“晋唐”“两宋”“元明”三个单元。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 晋唐
 
晋唐书法涵盖了楷、行、草书的过渡、发展和兴盛期,奠定了后世各种书体的基本局面。这一时期名家墨迹存于世者凤毛麟角、无比珍贵,是历代公私收藏中的重中之重。清内府除继承明王室的遗产之外,又成批地吸纳了梁清标、孙承泽、安岐和高士奇等重量级私人藏家的藏品,造就了晋唐名家法书云集内府的盛况,从而为《石渠宝笈》《三希堂法帖》的编撰、刊刻打下了基础。
 
《三希堂法帖》的编排,一改以往官家刻帖多置“帝王书法”于帖首之旧制,尊崇书艺,遵循时代顺序,以钟繇《荐季直表》冠诸帖首。其所选书迹,绝大多数著录于《石渠宝笈》,并位列“上等”。如所选王珣《伯远帖》为现存最为可信的晋代名家法书,是风流“王谢”存世的唯一真迹,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而孙过庭《书谱》、唐摹《万岁通天帖》等也无一不是书史上的璀璨明珠。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一册  晋·王羲之 书《快雪时晴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一册  晋·王羲之 书《快雪时晴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二册 晋·王献之 书《中秋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二册 晋·王献之 书《中秋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二册  晋·王珣 书《伯远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二册  晋·王珣 书《伯远帖》

第二单元 两宋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三希堂法帖》为此做了详明的注解。两宋享国320年,而该帖所收两宋法书达11卷,占全书篇幅的1/3以上。
 
该帖所选北宋法书,从名臣韩琦、范仲淹、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到书法大家李建中、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的手迹无一遗漏,名帖坌集,基本勾勒了北宋书法的全貌。所选南宋诸家力求全面而略倾复古书风,其中以赵构、薛绍彭、吴说、吴琚为重,也不乏范成大、陆游、张即之和朱熹等诗人、名臣、大儒的书法手泽。而在两宋帝王书法的选择上,重高宗而轻徽宗,这应与乾隆皇帝的一贯审美旨趣甚或特殊政治诉求密切相关。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一册 宋·苏轼 书《黄州寒食诗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一册 宋·苏轼 书《黄州寒食诗帖》

 清末民初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三册 宋·黄庭坚 书《花气诗》

清末民初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三册 宋·黄庭坚 书《花气诗》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四册 宋·米芾 书《烝徒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四册 宋·米芾 书《烝徒帖》

第三单元 元明
 
《三希堂法帖》编纂者意图通过法帖的编刻,呈现出他们所梳理和想展示的中国书法史及其发展脉络。元、明两朝去清不远,法书遗存丰富,也为他们的表述带来了便利。
 
因帝王喜好,清代早中期赵(孟頫)、董(其昌)书风盛行,“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这在帖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全帖所收135位书家中,赵孟頫法书的数量最多、篇幅最大,董其昌紧随其后。由此,足见二人书法对康熙、乾隆及法帖刊刻者的影响,乃至对整个时代广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赵氏书风群体的其他书家——赵氏一门及其追随者选刻亦多,如赵夫人管道升、儿子赵雍、外孙王蒙、友人及学生鲜于枢、康里巎、邓文原、张雨、陆继善、俞和等人都受到重点关注。同样,在选择明代文徵明、文彭、文嘉、周天球、张凤翼等“吴中”书家群的法书时,亦复如是。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五册  元·鲜于枢 书《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五册  元·鲜于枢 书《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七册  明·桂彦良 书《答彦充书帖》(又称《比到京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七册  明·桂彦良 书《答彦充书帖》(又称《比到京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七册  明·宋璲 书《复岳翁书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七册  明·宋璲 书《复岳翁书帖》

为使观众有更加良好的参观体验,策展团队挑选了特别重要或普通观众释读难度最高的草书类展品进行释文,以最不干扰观众欣赏展品原件为原则,将释文一一断行排版与展品对应,便于观众印证。同时为方便观众自助观展,策展团队设计制作了展品说明二维码,观众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微信导览页面,获取相关展品的介绍、释文和原迹图片。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外,为解决碑帖展品形制颜色单一、观赏性不够的问题,主办方还增添了碑匾、书房帖架、多媒体以及现场传拓等立体化展示方式和体验活动。为了说明书法和文字的变迁问题,特意制作体现“风”字的变迁的装置展品《风从哪里来》,以丰富展览形式,向观众展示历代字形、书体的变化。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烟云尽态 ——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
 
地点:湖南省博物馆
 
展期:2021年1月22日至4月22日
 
附:展品目录
 
第一单元 晋唐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一册 纸本墨拓  
 
三国·魏·钟繇 书《荐季直表》
 
【清·弘历 题跋】
 
【元·陆行直 题跋】
 
【明·吴宽 题跋】
 
【清·弘历 题跋】
 
晋•王羲之 书《快雪时晴帖》
 
【清·弘历 题签】
 
【清·弘历 题跋】
 
【元·赵孟頫 题跋】
 
【明·刘承禧 题跋】
 
【明·王稚登 题跋】
 
【明·汪道会 题跋】
 
【明·文震亨 题跋】
 
【明·吴廷 题跋】
 
【明·王稚登 题跋】
 
【清·弘历 题跋】
 
晋·王羲之 书《临 钟繇 千字文》
 
【清·弘历 题跋】
 
晋·王羲之 书《行穰帖》
 
【明·董其昌 签题】
 
【清·弘历 题跋】
 
晋·王羲之 书《游目帖》
 
【明·郑柏 重录 方孝孺 题跋】
 
【明·郑柏 题跋】
 
【清·弘历 题跋】
 
晋·王羲之 书《瞻近帖》
 
【清·弘历 题跋】
 
【元·欧阳玄 题跋】
 
【明·孙蕡(fén) 题跋】
 
【明·董其昌 题跋】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二册 纸本墨拓
 
晋·王献之 书《中秋帖》
 
【明·董其昌 题跋】
 
【清·弘历 题跋】
 
晋·王献之 书《送梨帖》
 
【(传)唐·柳公权 题跋】
 
【宋·文同 题跋】
 
【明·董其昌 题跋】
 
【清·弘历 题跋】
 
晋·王献之 书《新埭帖》(又称《东山松帖》)
 
【清·弘历 题跋】
 
晋·王献之 书《保母帖》
 
【明·徐守和 题跋】
 
【清·弘历 题跋】
 
【元·赵孟頫 题跋】
 
【明·董其昌 题跋】
 
【明·郭天锡 题跋】
 
【元·陈从龙 题跋】
 
【明·徐守和 题跋】
 
晋·王珣 书《伯远帖》
 
【清·弘历 题跋】
 
【明·董其昌 题跋】
 
【明·王肯堂 题跋】
 
【清·弘历 题跋】
 
清末民初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四册 纸本墨拓
 
唐·孙过庭 书《书谱》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五册 纸本墨拓
 
唐·怀素 书《论书帖》
 
【元·赵孟頫 题跋】
 
唐·柳公权 书《蒙诏帖》
 
【清·弘历 题跋】
 
唐·无名氏 书《临右军东方先生画赞》
 
【传·宋·米芾 题跋】
 
【明·宋濂 题跋】
 
【明·董其昌 题跋】
 
【明·汪道会 题跋】
 
【明·陈子壮 题跋】
 
第二单元 两宋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六册 纸本墨拓  
 
宋·赵构 书《洛神赋》
 
【明·宋献 题跋】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一册 纸本墨拓  
 
宋·苏轼 书《黄州寒食诗帖》
 
【宋·黄庭坚 题跋】
 
【明·董其昌 题跋】
 
【清·弘历 题跋】
 
宋·苏轼 书《洞庭春色赋》
 
宋·苏轼 书《中山松醪赋》
 
【清·弘历 题跋】
 
宋·苏轼 书《赤壁赋》
 
【明·文征明 题跋】
 
【明·董其昌 题跋】
 
清末民初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三册 纸本墨拓
 
宋·黄庭坚 书《诗送四十九侄》
 
宋·黄庭坚 书《与无咎书帖》
 
宋·黄庭坚 书《报云夫帖》
 
宋·黄庭坚 书《苦笋赋》
 
宋·黄庭坚 书《花气诗》
 
宋·黄庭坚 书《糟姜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四册 纸本墨拓
 
宋·米芾 书《烝徒帖》
 
宋·米芾 书《与知府帖》
 
宋·米芾 书《德行帖》
 
宋·米芾 书《将之苕溪诗帖》
 
宋·米芾 书《拜中岳命作》
 
【元·倪瓒 题跋】
 
宋·米芾 书《昨日帖》
 
宋·米芾 书《元日帖》
 
宋·米芾 书《吾友帖》
 
宋·米芾 书《海岱楼诗帖》
 
宋·米芾 书《海岱帖》
 
宋·米芾 书《淡墨诗帖》
 
宋·米芾 书《砂步诗帖》
 
宋·米芾 书《秋暑憩多景楼帖》
 
宋·米芾 书《穰侯诗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五册 纸本墨拓  
 
宋·米芾 书《临右军帖》
 
【明·陆修正 题跋】
 
【明·王世贞 题跋】
 
【明·莫是龙 题跋】
 
宋·米芾 书《与通判帖》
 
宋·米芾 书《跋殷令名碑后》
 
宋·米芾 书《与提刑帖》
 
【清·弘历 题跋】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六册 纸本墨拓
 
宋·钱勰 书《跋先代书帖》
 
宋·刘焘 书《与伯父书帖》
 
宋·王巩 书《冷淘帖》
 
宋·王岩叟 书《秋暑帖》
 
宋·米友仁 书《文字帖》
 
宋·薛绍彭 书《得米老书帖》
 
宋·薛绍彭 书《与伯充书帖》
 
宋·薛绍彭 书《召饭帖》
 
宋·刘正夫 书《佳履帖》
 
宋·邵篪 书《与存道帖》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七册 纸本墨拓
 
宋·张即之 书《七律诗三首》
 
宋·杜良臣 书《与忠吾帖》
 
宋·朱熹 书《与彦修帖》
 
宋·朱熹 书《与承务帖》
 
宋·赵孟坚 书《与严郎中帖》
 
宋·沈复 书《题十六应真记》
 
宋·王升 书《杜门帖》
 
金·王庭筠 书《法华台帖》(旧传 王庭筠,实为米芾)
 
金·王庭筠 书《道林帖》(旧传 王庭筠,实为米芾)
 
第三单元 元明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八册 纸本墨拓
 
元·赵孟頫 书《尚书·无逸篇》
 
元·赵孟頫 书《急就章》
 
【元·鲜于枢 题跋】
 
【明·俞和 题跋】
 
元·赵孟頫 书《抚州永安院僧堂记》
 
【明·詹景凤 题跋】
 
元·赵孟頫 书《太平兴国禅寺碑》
 
元·赵孟頫 书《卫淑媛墓志》
 
【清·彭元瑞 题跋】
 
元·赵孟頫 书《归去来辞并序》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十九册 纸本墨拓
 
元·赵孟頫 书《兰亭序并跋》
 
【元·赵孟頫 题跋一】
 
【元·赵孟頫 题跋二】
 
【元·赵孟頫 题跋三】
 
【元·赵孟頫 题跋四】
 
【元·赵孟頫 题跋五】
 
【元·赵孟頫 题跋六】
 
【元·赵孟頫 题跋七】
 
【元·赵孟頫 题跋八】
 
【元·赵孟頫 题跋九】
 
【元·赵孟頫 题跋十】
 
【元·赵孟頫 题跋十一】
 
【元·钱惟善 题跋】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五册 纸本墨拓
 
元•鲜于枢 书《唐·李白〈襄阳歌〉及宋· 苏轼〈烟江叠嶂诗〉》
 
元·鲜于枢 书《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
 
元·鲜于枢 书《七律诗》(《唐·佚名 水帘洞诗》)
 
元·鲜于枢 书《醉时歌》《唐人绝句》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六册 纸本墨拓
 
元·陆继善 双钩《兰亭序帖》
 
【元·陆继善 题跋】
 
【元·柯九思 题跋】
 
【元·揭傒斯 题跋】
 
【元·陈方 题跋】
 
【元·黄溍 题跋】
 
【元·倪瓒 题跋】
 
【明·董其昌 题跋】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七册 纸本墨拓
 
明·俞和 书《急就章》
 
【明·周鼎 题跋】
 
明·俞和 书《前有樽酒行》
 
明·张羽 书《怀友诗》
 
明·桂彦良 书《答彦充书帖》(又称《比到京帖》)
 
明·宋璲 书《复岳翁书帖》
 
明·周砥 书《送叔方诗帖》
 
明·林佑 书《跋·唐·李隆基·<鹡鸰颂>》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八册 纸本墨拓
 
明·祝允明 书《赤壁赋》
 
明·祝允明 书《刘基诗》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九册 纸本墨拓
 
明·董其昌 书《仿三种书》
 
明·董其昌 书《龙神感应记并碑阴》
 
明·董其昌 书《曹娥碑》
 
清末民初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第三十一册 纸本墨拓
 
明·董其昌 书《汉书倪宽传赞》(上)
 
清晚期拓翻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三十一册 纸本墨拓
 
明·董其昌 书《汉书倪宽传赞》(上)
 
清晚期拓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三十二册 纸本墨拓
 
明·董其昌 书《汉书倪宽传赞》(下)
 
清末民初拓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清·梁诗正、蒋溥、汪由敦、嵇璜题跋及编刻成员 纸本墨拓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从刘海粟“笔底云烟”,反思百年美术教育与当下创作
下一篇:从吴越王后裔钱裕墓出土文物看元代“豪门富户”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