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峰为深圳坪山美术馆录制当代艺术系列讲座“闪烁的艺术”,2020,视频截屏
薛峰1973年出生于浙江宁海,童年时已显露出绘画天赋。“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做城市规划师,经常画上海城市地图。”10岁跟随经商的父亲初到上海时,他就能分清延安路、西藏路的方向。“有一次,在嘉定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教工宿舍,晚上一个人害怕,就把我爸的《中国地理图册》翻出来,专门看每页页脚的微缩图,对着它们想象,如果一条路延长十倍,城市放大十倍会是什么样子。”15岁时,薛峰抱定艺术决心,带着美术痴迷和地理情结,投身中国美院附中、中国美院油画系的八年训练。1997年从美院毕业时,他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五幅人物画《同学》,之后涉猎过风景题材、写生创作、玻璃和油漆创作。《一个进口》50x6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在最新个展“高山 平原 大海”的展厅里,有两张小画,每张画上,都横亘一道宽阔而生硬的灰色空格。“这是我在2013年画的,当时我经常画风景,但又不想画真实的风景,”薛峰说,“画风景到底要寻求一种什么东西,那时也不知道,这道空格成了我的疑问。所以画完风景,加了这么个空格。”画的名字是《一个进口》,他感到要寻找的东西就藏在“进口”后面。《倒叙 33》100x8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薛峰的绘画道路和大部分学院出身的画家相似,都从具象画起步。八年苦练让他意识到必须找到自己的符号。2001年到2003年,他暂别美院,求学德国,广开视野。随后,他迎来了一次从具象转入抽象绘画的改变。“我产生了自己的(抽象)符号,就能生产,大量生产后,可以输出自己的视觉价值,变成一个商业范畴的东西。”2011年,薛峰在北京等到了让他满意的一次画廊个展“延伸的风景”,2013年的个展“包围”……一路顺畅,直至《一个进口》。《造城记》1200x500x240cm 尺寸可变 木板丙烯组合 2020年
一件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的大型装置《造城记》令人眼前一亮。24组彩色木板制成的可移动屏风高低错落。由近及远,海港湖泊,丘陵山峦,城市丛林,纵横叠嶂。小心翼翼走入想象之城,你看见了风景,风景里的“人”也在看你。艺术家把历史事件的人物,魔术般地藏在装置各处。拿着雨伞和酒杯的男人是一部电影里的男主,并肩站立的是四个土著人,前者寓意消费社会,后者象征田园牧歌,人物形象林林总总几十个。这些人物与风景,构成了亦真亦幻的历史景观。2013年薛峰做过装置,暂停八年直到这回。“我想表达层次,”薛峰说,“绘画是平面的,需要想象。在画面中出现的层次,我觉得也可以用装置来补充。我不是为了装置而做装置,而是意识能够到的情况下才可以去做这个东西。”展览现场
一叶扁舟反复出现。薛峰说,船的形象来自一本杭州旅游宣传册封面,“它是典型的杭州符号,它就像我的个人载体。我的这艘船从‘湖面’流动到深圳的‘海面’,带给我一种地域变化。这种变化是我流动后获得的,没有迁徙就没有流动,不动就获得不了。流动,是我搬来深圳后时常会想到的词汇,也是我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一个词汇。”《海浪卷走历史又呈现了历史 1》160x24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海浪卷走历史又呈现了历史 1》局部
在《平原记》《丘陵记》《海浪卷走历史又呈现了历史》这组新作中,人化为微缩的风景。与早期人物画迥然不同,新作中,人物被平面化地、或虚或实重叠进风景。远观只是朦胧的色彩,近看则有百态的造型。《丘陵记》200x25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丘陵记》局部
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薛峰认为自己从20、30到40岁,“每一个阶段对于想做一个艺术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当时他觉得继续向前,“再走每一步都变得特别困难。”但从2013年画着疑惑的《一个进口》到这次展览,薛峰认为自己“似乎找到了答案”。新的风景里包含各种历史、知识的经验、艺术家所处之境,以及彼此间的关系。“现在,随着作品的重叠,我发现我曾经想象的东西 、一直坚持到今天的东西,得到了阶段性的验证。 这是一个好的状态,我现在的作品和过去作品的关系是,过去的作品在准备造园,园子里摆了一堆堆的材料,现在我开始搭建这个场景,植入更多内容,使它成为景观。”薛峰说。《平原记》160x24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平原记》局部
过去在杭州两点一线的生活,已经完全改变。现在,薛峰和2019年新成立的深圳坪山美术馆合作,拍摄艺术公教片,参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场艺术板块的展览策划,他是各地艺术家到访深圳时的超级联络员,也是大众阅读艺术的“翻译者”。“做创作和做公共艺术项目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对公共的介入,打开了我工作室里的创作思路。”深圳,帮助薛峰成为更丰富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