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拓浪计划”将污染变为艺术 清华学子让蓝藻成为作品

2020-12-10 12:50  艺术中国   - 

小时候,爸妈经常带我去水库玩儿,旁边有条小溪,有一次我拿着小桶翻开石头找小虾小螃蟹,一不留神踩进了水里,新鞋子粘上了绿色的漂浮物。小时候可不知道那是蓝藻,只记得我哇哇哭,爸妈哈哈笑,还有风吹得两边的树沙沙响。

这可能是我对蓝藻最初的印象了。可看到展厅里的这批作品时,没有看展览前言就不会联想到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所用的媒介是蓝藻,只以为是从青绿山水一直延续了百年的色彩。可想要调成这样的颜色太难了。因为这是来自大自然的颜色,取之不尽。

“拓浪计划”纪录片中被蓝藻污染的太湖水

“拓浪计划”纪录片中被蓝藻污染的太湖水

可蓝藻还是不要取之不尽了。虽然蓝藻对地球的有氧环境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会形成“绿潮”,从而引起水质恶化,消耗水中氧气引起水中生物的大面积死亡,造成严重污染。

“拓浪计划”纪录片中清华学子正在实地考察

这群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在盛夏的时候,能够忍受酷暑的炎热和臭气熏天的湖水,以蓝藻为媒介来创作艺术作品呢?其实这次在798无忧艺术空间展出的这批作品,都来自于“拓浪”计划艺术项目。这一艺术项目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马文甲博士,依托清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地艺术与地景设计”,在八月份暑假时带领七位清华学子,在太湖沿线进行了为期十三天的驻地工作,创作出了艺术作品40余件。

马文甲博士在展览开幕式发言

“拓浪计划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是马文甲博士有感于太湖生态环境所提出的概念,“拓浪”一词源自中国传统工艺——拓印术,拓印术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图案,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拓浪”计划亦希望通过拓印的方式将生态环境以作品的形式从户外空间转移到室内展厅呈现。通过艺术的语言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拓浪计划”创作现场

“拓浪计划”创作现场

“太湖美啊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红旗映绿波呐,啊春风湖面吹呐。”曾经水质清澈,风景优美的太湖存在于歌词之中,现在的太湖蓝藻污染严重,急需引起重视从而进行水质治理和环境保护。

“拓浪计划”创作现场

艺术家们通过对太湖沿岸蓝藻处理机构的调研,把蓝藻物种本身的特性提取出来,形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将自己的艺术理念与思想通过不同的方式创作出来。艺术家以“水的姿态”为切入点,采用现场拓印的方式将蓝藻的形态由水面快速转换到柔韧性较强的纸上,通过热风机、隔离喷剂快速蒸发水分,隔离空气同时保留蓝藻原色。不同的纸张裁剪、风速大小、水流速度、蓝藻浓度,以及处理手法的不同,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也不同。

“拓浪计划”创作现场

“拓浪计划”创作现场

“拓浪计划”创作现场

装置、综合绘画、影像、图片等,无论是怎样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其实都是殊途同归,想要通过将蓝藻作为艺术语言,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太湖蓝藻污染的重视,并且以艺术语言重新组构大自然中景物的秩序,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以艺术介入生态,引起对于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重新思考。

 

开幕式现场

2020年11月28日,以清华大学教改项目为基础的“拓浪”计划艺术项目作品汇报展在798艺术区无忧艺术空间开幕,将持续到2021年1月17日。在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系列研讨会的第一场,学者、策展人与艺术家就本次展览主题、作品创作方式、以及科学与艺术、社会生态问题等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研讨会现场

在研讨会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教授马文甲博士表示:“此次展览依托于清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七位同学共同参与完成,这些作品的创作活动大部分在现场进行,我希望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跟大自然产生互动,这个项目由学生创作并独立策划、制作展览,形成了现在展厅的作品展示效果。我也想以这次展览为契机,抛砖引玉,为未来学生艺术创作活力的激发、未来学生作为独立策展人自信心的提升做一些新的尝试。教改项目也是依托于清华的环境学院,我们处理蓝藻的时候也咨询了环境学院的一些教授,这次展览有交叉学科的教学,以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环境为主题,这是清华大学教改比较提倡的。社会和自然的空间使人产生的感受力和校园里完全不同,学生面对现实的感官刺激都有各自的不同态度和想法,他们能迅速的整理思路、组织创作,这是我们传统课上创作模式所忽视的内容。我也想通过这次展览的机会把课程带出课堂,走入社会,接受社会、媒体、及各位专家的批评和检验。”

《枯荣 7》 Gloom Bloom 7 马文甲 68x58cm 纸本蓝藻

《枯荣2》Gloom Bloom 2 马文甲 90.5x70.5cm 纸本蓝藻

《爆裂》Burst 庞玉婷 杨浩鹏 75x150cm 纸本蓝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学院雕塑执行主编许正龙教授谈到:“作为南方人,印象中对蓝藻这种生物特别熟悉,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第一次看到以这种形式去呈现作品。马文甲老师在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项目中领着学生做了那么多作品,把太湖蓝藻作为材料运用到创作中去让我眼前一亮。一进到画廊,我看到这种绿就特别喜欢,这个绿是复色系统的绿,这种颜色可以直接跟传统文化建立起联系,它本身又跟自然有稳定的联系。蓝藻里面有各种各样很丰富的绿,本来是一种污染,艺术家能够巧夺天工、化腐朽为神奇,利用自然肌理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艺术作品作品。这次作品以蓝藻材料为基本线索,用蓝藻把作品串联起来,能够跟环境、跟生态、跟大众用自己的艺术建立起联系,这也是一种雅致的回归。提点意见和建议,我们既然是雕塑系的学生,作为艺术作品来说,不同的艺术家要有不同的追求和面貌,作品的内容和视觉呈现语言也可以再丰富一点。”

 

作品创作现场

《水星》Water Star 45x60cm 马文甲 杨浩鹏 庞玉婷 展招举 沈添洋 苏昭其 实景作品图像

中央美院雕塑系萧立教授认为:“这个展览我看了特别有感触,以前我们好几次自发的带着学生跑到山里去,伐了好几颗大树,用木雕或者组装的方式来就行创作。现在一晃五年过去了,作品已经腐坏,那里也进行了重新改造。说回到项目本身,在大自然中,或者跟社会实践中特别能激发起创作者的热情,提高他们处理事物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说到蓝藻这个材料,虽然它是一种污染,但也是自然的产物。作为艺术家,把这种材料利用起来,把它的特性提升了,馈赠给天地和时间,拓的方式也很精巧、美妙,把材料和造纸结合,再呈现出来,干了以后有一种更永久的感觉。我们也在尝试,我们的春秋季写生也带着学生去做作品,但是拓浪计划把蓝藻作为一种材料的发现进行拓展与运用,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蓝墨》Blue Ink 展招举 88.5x79.5cm 纸本蓝藻

《拓释》Rubbing Inscription 展招举 63x48cm 纸本蓝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魏二强则提到:“来到现场看这次展览让我感觉很新鲜很有意思,大地艺术我之前也参与过,即使不是年轻人还是能在实践的过程中焕发活力,我觉得咱们学院太需要让学生走出来,因为学院这个系统比较封闭,训练也相对模式化、单一化。技术训练是在培养一种审美,而我们长期的具象训练又是在固化审美,因为它的标准是单一的。另外,我们为什么要用材料,用材料的原因是什么,这才是创作的概念,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往往作品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呈现方式也就显的单一。展厅里的这些作品太美了,感觉作品已经脱离了太湖,我觉得应该让作品把观众带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观众也能体会到你们当时的思考和在这个环境下所做的一些事情,艺术家需要脱离开传统的审美,不只是做美,而是思考问题。材料实践最关键的是对材料的认识,艺术的认识方法应该是学生从学校出来,去了解跟自己相关、跟自然环境、社会问题相关的各种问题,这是一个成长的途径,也是一个延续的可以深化的内容。”

 

《愁稠》Sorrow. Denseness 沈添洋 56.5x88cm 纸本蓝藻

《浩渺》Universe 庞玉婷 杨浩鹏 41x41x44cm 纸本蓝藻

《流变》Flowing Deformation  刘烽 115x79cm 纸本蓝藻

北京工业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李惠东在研讨会中说道:“这次项目虽然时间短,但是出来的效果还是很好的,马老师临时选题,学生也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同时展览策划也由学生负责,整个创作过程和策展实践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体系。现在学生的创作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作品,包括展览的布局也有总体的把控,整个展览的形态应该是什么样,七个成员能互相配合,消除矛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艺术家以蓝藻为基调,自己布展来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信展览的展陈方式也是他们最想要呈现的效果。”

艺术家郭工在研讨会中谈到:“这次展览,无忧艺术空间实现了从展示传统架上作品转换到对空间形态作品的呈现。作品本身从生命的视角去观看, 跟生命发生关系,把自然空间中生命的鲜活带到了展览空间中。 尽管有些同学的作品还不太成熟,但这种鲜活的东西是值得肯定的。现在绝大多数院校都鲜活起来了,开始往新的审美问题进行探讨。本次展览的主线是蓝藻这种材料,材料是什么?我觉得材料是作品背后那个故事,材料可以分为精神材料和物质材料,精神材料的价值被吸收和理解之后对于物质材料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精神材料和物质材料在艺术作品上有一个一致性的交叉点,如何抓住这个交叉点是很关键的。”

《蝇》Fly 时长:4分30秒 刘烽 影像

新浪雕塑主编李杨雷也提到:“我对这个展览特别期待,我比较关心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因为青年艺术家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这个展览非常鲜活,课程设置的价值也在于此,学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也会有更多创作的思维去表现和反思。这个展览也是艺术家自己策划的,在这个条件下就会让他们思考怎么去呈现自己的艺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让更多的观众去看到。现在大家也一直在强调生态,强调对环境的保护,我们的艺术家们也是在为生态和环境发声。”

《沫》Foam 袁佳 88x64.5cm 纸本蓝藻

《藻 纸》Algae Paper 庞玉婷 杨浩鹏 160x160cm 纸本蓝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孟媛博士在探讨会中说道:“其实蓝藻我以前也见过,但第一眼看到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你不会认为其中用到的材料是蓝藻,而更像是一种特殊的绿色颜料。在本次展览中,清华的青年艺术家们从在地艺术项目中汲取营养,创作艺术作品,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作品的策展与展览,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其实有很多艺术家都在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以艺术介入生态与环境,我们的学生也是在艺术创作中去完善自己的创作,并且与环境学院有技术上的结合和研究。在这之后我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艺术家们能以作品更深入得去介入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相关企业机构进行合作,让艺术作品不仅能够提出问题,还能对解决环保问题带来更多的实际帮助。”

艺术家展招举在创作现场

艺术家苏昭其在创作现场

艺术家庞玉婷与杨浩鹏在当地环保公司考察

参展艺术家代表刘烽在探讨会中也谈到了参与本次项目的切身感受:“我特别荣幸能参加到清华大学教改项目当中,感谢马老师给我们这次机会,带着我们几位同学到太湖进行现场创作。我们到太湖时正是当地天气最炎热的时候,还有特别刺鼻的气味,太湖边上的蓝藻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恰恰是这种身体的不适激起了我们的反思和创作的欲望。我们想把这种只存在于局部地区的现象体会,让更多人去感受到。作为艺术家也想通过自己的创作方式以蓝藻为媒介把它转换一下,让它以多种形式和面貌呈现出来。大地艺术的创作和学院教室里面的创作区别就在于空间材料的转换,我们平时做的装置与雕塑都会有一定的空间限制,但当你进入到自然环境之后,就能寻找到艺术创作的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参与本次本次研讨会的嘉宾还有雕塑头条副主编武晔男,参展艺术家庞玉婷、沈添洋、苏昭其、袁佳、杨浩鹏、展招举、张冠乔等。(图文/孟孟)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美美与共——中国国家画院与澳门艺术家交流展在澳门举办
下一篇:推出非遗保护“组合拳” 广东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