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周以来,美国WTI和布伦特两大国际基准油价价差显著收窄,目前不足4美元/桶,而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会给美国的能源债务经济带来意外冲击,因美国页岩油一直较中东原油保持的价格优势将失色,而美国原油出口下降就意味着库存增加,这在美国页岩油气行业的困境仍在继续的背景下,可能会加剧多家页岩油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据路透测算的数据来看,如果美国油价跌至45美元以下,那么美国的页岩油气商就会出现债务和利润问题。美国战略能源与经济研究公司总裁表示,如果OPEC+在2021年继续大幅增产的话(目前从明年1月起每月增产50万桶),那么,美国页岩油价格可能至少下滑每桶10美元。
据WSJ的数据显示,自3月原油价格暴跌以来,美国会计行业机构Haynes和Boone共记录了436起美国能源企业的破产案申请。正如下图数据所示,美国排名前40位的页岩油生产商预计将在债务分期付款和利息方面花费约1000亿。
另一面,当美国通胀预期上升推动实际美元利率走升时,美国页岩油开采商偿还债务的成本也会变高,并使得亏损更加严重,与此同时,目前作为支撑美国能源经济石油美元的根基美债,也正被包括中国、俄罗斯、德国、沙特、印度、法国及日本等多个国家背景的投资者抛售而失去部分市场份额。
据美国财政部11月18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央行正在远离美债市场,已经在过去的26个月中出现22个月净减持美债,其中,中国所持美债也已连续四个月大幅下降,截止9月的前24个月,中国累计抛售了约1660亿美债,数据所示,中国在6月至9月共连续抛售了220亿美债。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石英网站和俄卫星通讯社在稍早前援引的专家观点最新分析认为,作为美债主要大买家之一的中国很有可能会毫无预警地卖出大量美债,存在清零美债的可能性,来自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报道称,美国欠中国的债务是美国受访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有89%的受访者认为问题严重。
这意味着支撑美国经济的石油-美元-美债这三循环中,美债持有者发出抛售美债信号后,支撑石油美元的要素正变淡,正在这些背景下,近半年多以来,在多项关键经济数据下跌及无底线的宽松环境下,美元已降低了吸引力。
如果说货币是一个国家经济信用的展示,能源则是一个国家经济未来的体现,就当全球还在为原油供应链和油价喋喋不休之际,中国勤劳智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则实现了众多重大领域的突破和创新,这些突破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能源安全保障、降低用油气成本都具有意义,并确保这些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如,可燃冰就被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更是人类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所以谁先掌握可燃冰,谁就将在未来获取最大的增长动力,最新消息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掌握可燃冰试采核心技术的国家,并将要正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目前,蓝鲸1号已经在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完成首次可燃冰开采,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两项世界纪录,这也意味着中国已提前占据了该能源技术高地。值得一提的是,美日德韩印等多国也制订了可燃冰勘探计划,但目前,拥有先进技术的美国、日本、德国却一直没有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进行全面开采。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中国还计划将在3.6万公里外的太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根据计划,将在2030年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据悉,该项目已在重庆启动建设,这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首个建成有实用价值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国家。
同时,就在上周,中国的嫦娥五号还开启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并且,中国还规划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和月球基地,对此,外媒评论称,中国将新能源和太空技术的科研努力推向新高度,我们注意到,这只是中国太空计划的一部分,最新消息显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核动力飞船将定期往返于行星际空间,在遥远行星和小行星上的采矿地之间运送工人,而下一个目标将是火星。
同时,中国对太阳能、风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应用也非常广泛,另外,中国预计还将在几十年内建成世界上首座用于发电的稳定燃烧人造太阳项目,给人类带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据俄卫星通讯社一周前报道称,被称作中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太阳项目托卡马克装置,12月4日已经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等离子体温度达到1.5亿摄氏度,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将进一步加快人类探索未来能源的步伐。
据人造太阳项目装置总工程师宋云涛介绍,人造太阳没有链反应或放射性废物不受控制的问题,甚至海水也可用作燃料,一升海水所提取的聚变燃料相当于350 升石油所产生的能量,所以,仅从这点上说,热核反应堆能产生人类用不完的大量能量。要知道,目前,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巴西和欧盟多国也正在致力于掌握这项核聚变新能源技术,但没有一个团队能像中国团队一样保持核聚变的稳定性。
不仅于此,中国还将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这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建成有实用价值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国家,并助力中国的深空探索计划,而以上这些可能都让美国日本的传统能源工业嗅到了最大的新能源危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