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海外过年,我成了掌勺大厨
■口述:丁丁 整理:吴越 所在地:丹麦哥本哈根
提前动手备年菜 拍照向父母展示
刚刚过去的春节,没有父母、家人的陪伴,没有走亲访友的热闹,我和丈夫第一次两人独自在海外,度过了这个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我们两个人都在丹麦读研。2月1日新学期开学后,繁忙的课业占据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可看着日历上春节的临近,我们想,无论如何也要为过节做一些准备。往年,张贴在家门口的春联和窗上的窗花,为节日营造了不少氛围,无奈我们身在丹麦,没有在这里找到春联和窗花。不然,我还真想把它们贴在宿舍的窗户上,展示我们中国人的过年习俗呢。
都说过年要有年味,身处他乡,年味的最大来源也许就是美食了。春节前一周,我就联系上了在家掌勺多年的父亲,向他请教可以制作哪些有代表性的年菜。我和丈夫也兴致勃勃地讨论起了我俩记忆中家乡的年味。我们都是浦东本地人,丈夫最心心念念的是浦东本帮蒸三鲜里的手工蛋饺,我喜欢的则是另一道百叶卷肉的蒸菜。一边讨论,我们一边忍不住流起口水。
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我只能舍弃一些难度比较高的年菜,利用身边能够买到的原材料制作年夜饭。丹麦肉类专卖店内贩卖的五花肉特别新鲜,我早早地便选中了一块肉,用伏特加和盐进行腌制,随后放在窗口风干。等到吃年夜饭的那天,腊肉也已经像模像样,我特地拍了照片向父母展示。本地人喜欢吃馄饨,过年期间,我们把平时常吃的意面放在一旁,特意用手边的压面机制作了馄饨皮,包了一碗菜肉馄饨。
坦白说,两个人的年夜饭还是有一些冷清,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员聚集还是要尽量避免。我们所住宿舍的管理员也多次发邮件给所有学生,提醒大家注意疫情防控,不要轻易地将不住在本栋楼内的人员带进来。按照规定,目前丹麦室内聚会人员一般不能超过5人,为此,我和丈夫与其他中国留学生的春节聚会也只能控制在人数限制内。尽管学业忙碌,能在写代码之余与同胞一起吃吃火锅、包包饺子,也算是一件乐事。
得知我们的过年安排,上学期在同一小组内认识的丹麦、瑞典、波兰同学都笑称,中国人真是对美食情有独钟。那个来自瑞典马尔默的男生,上学期问了我很多关于中国的问题,他说,如果有机会非常想去北京的大学交流,并趁此机会游览中国各地。可由于全球疫情仍不明朗,他的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
他开玩笑似的告诉我,通常人们向别人介绍一个地方时,首先列举的是本地的特色工业和制造的商品,而他注意到,我和丈夫每次向他介绍国内城市时,说的总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购物忘记戴口罩 买好戴上才被放行
去年圣诞节后,丹麦整体的疫情防控政策比之前都更加严格。记得去年9月刚开学时,公共场所大都开放,只是要求人与人之间保持社交距离,出入公共场所注意消毒。学校教学分单双周,采取一半人上网课、一半人照常在教室内上课的方式。
校园内,人在室外可以不戴口罩,进入教学楼内走动时需要佩戴口罩,但入座开始上课后,可以把口罩脱下。教室内提供消毒用品,学校提醒学生在使用桌椅前后自觉地进行消毒。我和丈夫发现,那时已经有一些学生不愿意到校上课,我们则认为面对面听课效果更佳,所以基本上有课就会去教室内听,全程戴好口罩。
去年12月下旬,政策收紧,线下授课全部取消,连考试也都改为线上进行。原本我们为一门课准备的游园会展示活动也被取消,每个小组只能单独面向老师展示。
校外,商场和一般的店铺也全部关闭,只有超市和药店等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店铺仍然营业。店主都在门口贴出了告示,限制进店人数。我和丈夫常去采购肉类的店铺,原先可允许4人同时在内购物,后来缩减至2人。丹麦人的守规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管是什么年龄、什么种族的人,都会认真阅读告示,一旦看到店内满员便会自觉在店外等候。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超市购物,走出家门后才发现忘记戴口罩,等我们走到店门口,店员马上上前提醒我们不要进入。我们另外购买好口罩、佩戴好之后,才得以被放行。还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现在养成了去超市戴手套的习惯。原来,有一次他在超市内习惯性地挑拣蔬菜,受到了一旁店员的制止,让他“不要乱摸”。于是,他之后去买菜都会戴上一次性手套,为的是挑菜更安全、更方便,也让其他顾客更加放心。
相比之下,公共交通上,特别是地铁上的乘客,防疫意识较为欠缺。我们曾在地铁上看到过不佩戴口罩或是不规范佩戴口罩的人。
目前,丹麦和很多国家一样,都在大规模地为民众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在欧洲,丹麦民众疫苗接种比例位居前列。按照丹麦政府的计划,到今年6月底之前,民众应该都能完成疫苗接种。老人位于优先级,随后是中年人,孕妇、婴幼儿暂不接种,青壮年位列最后。根据我们收到的政府部门发来的邮件,等轮到青壮年人群接种疫苗,我们也可以去报名申请。
总的来说,我们在丹麦的学习、生活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离开了上海,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失去了便捷的外卖和网购途径,我和丈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厨艺飞速进步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意料之外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