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月15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网1月15日刊发文章,通过几个具体的小故事,讲述了一些已过花甲之年的旅日华侨华人,有了自己的孙辈孩子后,他们本应该享受临近晚年的“隔代”天伦之乐,却不料也有一些人为“祖孙愁”而日益苦恼。
距离的冲突
一位华侨有了孩子之后,希望作为独生女的日本人妻子的父母能够多多帮助照看一下。为此,他和日本妻子商量——搬家,把自己的小家搬到距离日本岳父母家比较近的地方。
谁料,日本岳父母明确地表示反对,说“我们想去看孩子的时候,事先就会和你们联系。你们随意搬到附近来住,会给我们添麻烦的。如果你们一定要搬过来,我们要么是重新买房搬走,要么是到别处租房去住。”结果,这位华侨只好打消“搬家”的念头。
时间的冲突
在日本,父母去子女家,大多是“预约制”。事先联系,确定好具体的日期、时间,有的精确到以十分钟为计时单位。
一位华侨女性与日本儿媳妇约定下午4点半去看孙子,她兴致勃勃地在下午4点就按响了儿媳妇家的门铃,日本儿媳妇非常和蔼地在对话器中告诉她:“您要按照约定的时间啊!你先到附近咖啡厅坐一坐吧。到4点半您再来。”那以后,她每次去看孙子,如果比预约的时间早到了,她就一个人在外面待一会。
礼物的冲突
或者基于自己童年的经历,或者基于自己当年闯荡海外的经历,或者基于当年自己艰难时在海外带孩子的经历,许多华侨都对“隔代人”有一种深厚的“补偿心理”,每次去看孙辈孩子的时候,或者给买礼物,或者直接给钱。
这时,有的子女就会出来直接阻拦,要么说“爸爸,不要每次都给孩子买东西”,要么说“爸爸,你如果想给孩子钱,就直接交给我吧。”
语言的冲突
作为华侨的爷爷奶奶,总希望从隔代孩子嘴里听到用中文说出的“爷爷”、“奶奶”。但是,孩子的日本父亲或者母亲,总希望孩子用日语叫“爷爷”、“奶奶”。这样,孩子有时候感到茫然,不知该用什么语言称呼,给家庭中造成尴尬的气氛。
华侨无论在日本时间的长短、学位的高低,在说日语的时候总会口音不同。有的家庭,日本儿媳会婉转地“禁止”中国爷爷奶奶给“隔代”的孩子读日语童话故事书籍,说“怪怪的发音,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不好的影响。”
生活习惯的冲突
中国奶奶到儿子家去,抱着孙子打开冰箱,要给孩子找酸奶。日本儿媳妇冲过来,面带微笑“砰”地把冰箱门关上,然后说:“我到您家去不会随便打开您家的冰箱,您到我家来请也不要随便打开我家的冰箱。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
教育的冲突
华侨愿意“隔代人”接受早期教育,并且不惜投资,积极寻找学习场所。大多数日本人则希望孩子快乐,玩得好,吃得好就行,并不追求早期教育。为此,两代人产生了对立的意见以及做法。
这样“冲突”的故事之多,可以用“说不尽,道不完”来形容。从原因上看,有的是来自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冲突,有的是来自两代人思维和习惯的冲突,有的是心理情结的冲突。
记者注意到,曾有一段时间,华侨大多议论同代人的“国际婚姻”;又有一段时间,华侨喜欢议论儿女的“异国恋”;现在,许多华侨喜欢议论“祖孙愁”。这正在成为旅日华侨华人社区、族群的一个新现象,值得关注并寻求积极的化解、缓解和解决的方法。(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