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侨文化使者”林伦伦:历史文化保护要突出“古为今用”
“八个一批”工程聚焦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而不久前提出的“一十百千万”工程同样聚焦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为汕头“侨文化使者”,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潮汕方言研究与传播著名学者林伦伦教授表示,一个地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除经济增长值是主要衡量指标之外,文化建设水平也不可忽视。“文化建设做好了,就能增强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意识,华侨华人回家乡参加建设的愿望也会随之增强。”
抓住四点优势,打好汕头“侨牌”
南方日报:汕头作为侨乡,有哪些优势是能够在打好“侨牌”中发挥作用的?
林伦伦:“侨牌”是粤东侨乡的特色品牌,对汕头来说更是最重要的特色品牌。汕头市行政辖区内有历代南海航行的必经之岛——南澳岛(县)、唐宋时代的港口程洋冈、明清时代的著名港口樟林港以及1860年开埠的汕头港,而仅从有文献记载的记录上看,从樟林古港和汕头港下南洋的人次就有近千万。
我认为,汕头作为侨乡,主打侨牌有四大优势。一是“华侨精神”,潮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身上“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的精神,是在数百年的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苦难历程中磨炼和铸就的。很多老一辈华侨只要祖国和家乡需要,都会倾囊捐助,甚至像蚁光炎烈士一样,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二是“亲缘优势”,潮人有慎终追远、重视亲缘关系的传统,从族亲、乡亲认同,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认同,再到国家认同,潮人会把回家乡、回祖国参加侨乡建设,当作责无旁贷的责任甚至义务。
三是“人才济济”,世界各地5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潮籍华侨占了四分之一,而在千万华侨华人之中,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如星河灿烂。据我所知,世界侨团联谊会下属的“国际潮籍博士联谊会”登记在册的博士就有近万人之多,其中在世界各地攻读博士的潮籍博士就有好几千。根据潮籍博士联谊会收集的资料,在世界各地,还有潮籍的院士50多名。汕头如能做好引智工作,吸引其中一部分人来汕工作,就不愁人才。
四是“财力雄厚”,现在海外、港澳和祖国内地打拼的潮人中,不乏企业家、实业家、金融家。如果能把行政服务软环境和土地资源等硬环境创建好,把这四条优势发挥好,我相信就能把侨牌打好,就能建设好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建设好和美侨乡。
文化要“利用”,业态要“活化”
南方日报:请您谈谈对“八个一批”工程方案的看法和建议。
林伦伦:我很高兴看到,汕头在新年伊始印发《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从8个方面精准发力。如能一批一批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对于汕头的文化建设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历史意义的利国利民的事情。
在“八个一批”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严格立项的论证、评选制度,避免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要依托中山大学、汕头大学等历史、考古、华侨历史文化、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协助做好立项论证和建设方案论证工作。二是一定要“古为今用”,要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突出“利用”的价值,例如充分发掘侨批中蕴含的华侨精神,把侨批作为爱国、爱乡、爱自己家人,恪守诚信,艰难创业的活教材,让潮汕本土的年青一代和新一代的华侨参观学习之后,能够充分了解和深刻体会老一辈华侨的这种精神,增强他们的“寻根”意识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回家乡投资建设的意愿和实际行动。三是“利用”要在“活化”上多下功夫,可以作为商业区域的“街”要尽量使业态能够兴旺起来,成为网红打卡点和经济增长点,可以作为旅游项目的“馆”要利用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使展览手段现代化,把展览做得现代化和高科技化,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和品位。
总之,我相信,这“八个一批”做好了,一定可以与“走出去”和“引进来”、“聚侨引侨”结合起来,把汕头建设成为立足粤东、面向全国的区域文化高地。
文化交流和研究要呼应社会建设发展
南方日报:您认为学术研究活动,以及汕头已有的文化交流平台可以怎样为文化传播做支撑?
林伦伦:去年12月,“创业中华‘十四五’中国发展与华侨华人投资创业峰会”在汕头举办,会上授牌了南粤侨创基地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除此之外,汕头还有国家“海智计划”工作站、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等多个平台,还包括由我担任会长的华侨历史学会等。
我认为,学术研究机构、文化交流基地、智囊机构,应该与当前的社会建设、发展相结合才能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应该着力于研究华侨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发掘和弘扬其现代意义,在汕头的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精神支柱作用;智囊机构,则应该多为汕头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尤其是在汕头市的城市定位和建设规划方面;而文化交流机构应该以文化为沟通的桥梁,为汕头的人才引进多做些实际工作。
增强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引进来”
南方日报:在“一十百千万”工程中,涉及了文化资源的保育活化和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您认为在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如何确保文化输出取得实效,而不会流于形式?
林伦伦:我认为,首先要搞清楚“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引进来”。“走出去”就是要做好汕头侨乡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例如潮汕方言及潮语歌谣,尤其是“过番歌”等的教学和传承,潮剧、潮州音乐、民间舞蹈如英歌舞等文艺演出和交流,潮菜、工夫茶,还有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的优惠政策等的推广和传播等。
“走出去”宣传的对象是新一代的华侨华人,作为潮籍华人,这部分群体在国家认同上,都和第一代、第二代华侨不一样,但文化认同是可以传承和延续下来的。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去”,把长辈家乡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呈现给他们,让新一代华人华侨知道根在潮汕侨乡、根在中国。有了文化认同,海外侨胞就会有“寻根”意识,有到中国来的意识,从而有到侨乡来投资创业的想法,以此达到“引进来”的目的。如果能扎扎实实地做好这些工作,文化的“走出去”就不会流于形式。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王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