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广东汕头·潮州:用潮汕传统文化滋养新时代城市魂

2021-01-04 11:10  环球网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日前,在“岭南之窗”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广绣与潮绣同台竞技,为观众带来一场展示非遗魅力的文化大餐。现场,一幅幅极富立体感的粤绣作品,不远处同场展示的潮州传统美食,让观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一饱口福。

以非遗为代表的、极具辨识度的文化标签,正在成为外界认识和了解潮汕地区的一张亮丽名片。正如汕头市委书记马文田所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我们要把潮州文化这一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铸造城市发展灵魂。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把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好、呵护好、建设好,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潮州市委书记李雅林表示。

传承非遗技艺让文化自信知来处

澄海灯谜、潮阳英歌、尺八演奏、蜈蚣舞……走进汕头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展示令人目不暇接,全面涵盖了潮汕各个地区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时代变迁跟传统文化其实并不冲突,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做,才能使两者并肩前行、融合发展。”汕头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少冰说。

汕头市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共有102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39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13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如何传承与创新,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近年来,侨批文化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和关注。作为侨批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印章使用曾在潮汕地区乃至海外盛极一时。汕头市印章镌刻技艺非遗传承人丁明最近跟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的师生合作,把镌刻印章文化赋予了更多的现代色彩和文旅属性,别出心裁地用钛钢、银等制作成饰品。“把非遗发扬光大靠的还是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如意章首饰’凸显潮汕元素,我们会努力把它变成文创产品。”丁明说。

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馆长庄少武认为,文创产品要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进行创意设计,将非遗和手信结合,让非遗文化走出深闺,在个性十足的现代生活空间中,得以传承、创新和传播,同时实现其市场价值和应用价值,达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目的。

非遗的意义和作用并不仅限于文化领域,非遗传承也并不只是传承人一个群体的事。

在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村,大寮嵌瓷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地村民而言不光意味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承,更是他们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44岁的许锡群如今是大寮嵌瓷区级非遗传承人。几年前,土生土长于“嵌瓷之乡”的许锡群,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汕头市精准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经过几年磨练的许锡群技艺日渐精湛,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还带起了徒弟,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

在潮州,学校成为非遗传承推广的重要阵地。2020年11月28日,潮州开放大学主办的潮州非遗文化系列讲座麦秆画专场,吸引了不少人来学习。

潮州麦秆画是广东省的省级非遗项目,在当天的交流活动中,潮州麦秆画传承人郑烨娃就麦秆画的材料和制作手法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并带来制作材料给参与者现场体验。传统的潮州麦秆画非常精细,仅一只蝴蝶的切丝工序便要上千刀。为了让体验者更快上手,郑烨娃简化工序,将麦秆画与多种潮州文化元素进行结合。“今后,我们会根据群众的反馈和需求,不定期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潮州开放大学校长蔡楚标说。

活化一批古迹让深度体验有去处

说起潮汕民居,自古流传着“潮州厝,皇宫起”的说法,用来形容潮汕民居的独特风格和建筑特色,意为潮汕民居是仿制皇宫宅院的体制建造,其精美绝伦和巧妙设计可与皇宫相媲美。

在汕头市龙湖区新海街道十一合村,一幢幢“下山虎”老宅排列整齐,对称规整。这种在潮汕地区到处可见的建筑,因其建筑特点形如下山的老虎,得名“下山虎”。

近年来,不少“新村民”的入住,给老宅院带来了全新的改变。职业经理人张懿德便是其中之一。

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张懿德在十一合村租下四户庭院进行改造,一户作为私人茶室使用,另外三户则打造成民宿。在此过程中,他采用新中式风格进行装修,并将功能重新分区,分隔出客厅、卧房和若干茶室,还留出不小的空间作为草坪。

靠着口口相传,十一合村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新村民”入驻于此。用张懿德的话说,这些老庭院“完全不需要推向市场,反而是市场找上门来”。

在潮州有两句流传已久的民谣:“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这里的“桥”,指的就是广济桥。

走过独具特色的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饱览“十八梭船廿四洲”胜景,穿过巍峨雄伟的广济门城楼,映入眼帘的便是广东目前保存最为完好、最原汁原味的古城区。如今,潮州仍保留着完好的古城整体格局,全市一千多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每个来过这座城市的人,无不感叹“中原古典文化橱窗”的深厚底蕴。

为了将广济桥活化利用好,近年来潮州市可谓下绣花功夫,做扎实文章。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小洁介绍,历史上,广济桥就以独特的“桥市”特色为潮州人所熟知。“在广济桥创新性活化这项工程中,我们从历史与文化记忆中去寻找突破口,在现实中去延续广济桥‘一里长桥一里市’的历史风貌,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下去实现古桥活化与非遗展示的完美结合。”余小洁说。

从2011年开始,每逢节假日广济桥都会举办“一里长桥一里市”非遗集市活动,活动不仅延续了广济桥“桥市”历史,也成为潮州文化的盛会。从2015年起,广济桥非遗活态化,桥上设置潮州木雕、陶瓷、潮州麦秆画等精品非遗的综合展室。广济桥文物管理所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与游客互动交流。同时,广济桥文物管理所做好平时静态化展示及周末、节假日和重要旅游节点的动态化互动式非遗展示,配合“广济桥灯光秀表演”,以表演吸引流量,以流量带动非遗展示和艺术家推介宣传。

“‘活着’的古桥和非遗,让游客直观感受潮州文化的魅力,也推介了潮州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产品。”余小洁说。

滋养两座城市让“诗和远方”汇聚此处

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汪一洋看来,文旅工作让“诗和远方”走在了一起。“文化是魂,旅游是体,文旅融合的核心要义是用文化凝聚奋进力量,以旅游为媒,把故事讲进群众心里。”汪一洋表示。

近年来,汕头、潮州两地紧抓机遇,对文化和旅游怎样推进深度融合,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如何有机统一,非遗特色和文旅融合如何联动做出积极探索,让潮汕这方“岭海名邦”“海滨邹鲁”成为新时代的“诗和远方”。

冬日暖阳下,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游人如织。2019年刚刚修缮完成的博物馆以新面貌呈现在市民游客面前,怀旧“文化游”热度不减。

小公园开埠区分布着大量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建筑和老街,其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独具特色,承载并见证了“百载商埠”的辉煌、历史和文化。

近年来,汕头按照“修缮一个、布展一个、开放一个”的工作思路推进小公园片区36个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利用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修缮布展并对外开放的专题博物馆就有15个。

夜里,位于英聚巷的载阳茶馆里曲乐悠扬,在这座民国时期建筑里,游客们欣赏潮州传统曲艺,感受潮州工夫茶文化魅力。2009年,载阳茶馆老板廖奕铭投入约100万元,将古城里的自家清代建筑老宅改造成潮州首家清代民居客栈—载阳客栈。

2018年,潮州开始推行“微更新”“微改造”,让古城有了新活力。住户们行动起来,投资者走进来,老宅旧院纷纷变身,如今在古城已有127家民宿客栈。

潮州古城16公里之外,龙湖古寨夜景提升工程在2020年11月刚完工,一度空心化的寨子有了朝气,年轻人在这里开设咖啡厅、清吧。

“活着的古城”不仅对游客友好,也让居民共享福利。三线改造让街巷不再乱糟糟;接连开辟的角落公园让居民有了歇脚喝茶的空间;地面更平整,社区便民服务站就在家门口……老城区的居民与外来的游客共享城市“微更新”“微改造”带来的新生活。

主客共享的文旅模式是潮州的特色。潮州市文化旅游发展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认为,潮州最有魅力的地方,正是它从生活中来,比较好地实现了文旅生活化和生活文旅化的结合。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主客共享模式,促进古城文化旅游发展与居民生活品质同步提升,让文化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伍茸表示。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走近日历书:看得见传统,留得住美丽
下一篇:新一年,向着文化强国扎实迈进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