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2月13日电 题:传承技艺 再现徽州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作者 晏紫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藻井楼阁,木制结构的徽派建筑鳞次栉比。走进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经济开发区的黄山徽匠园林古建有限公司时,“震撼”是参观者们不由自主发出的赞叹。
步入该公司车间,迎面一座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木制建筑体,是该公司创始人、徽州木作建筑工程师潘和平与其团队耗时数年创作建成,目前已被认购。
徽派建筑以兴起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等)而得名,多为明清时期徽商所建。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
潘和平少时开始学习徽派建筑木工工艺,30多年来,练就了设计、绘图和打制木家具、建设木结构房屋的本领。
走进其中一座4000平方米、名叫“普天同庆”三层九开间五进的古建筑里,门楼出挑,飞檐翘角,门楼上方的九只凤凰展翅欲飞。两个硕大的冬瓜梁上,雕刻着拜寿、迎亲大型主题图案,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该建筑体由百余位工匠耗时一年建成,纯手工雕刻了2000多块构件。
从两层的传统徽派民居到面积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建筑体,从一名木作师到如今中国国内最大规模徽派建筑的建造者,潘和平说:“我摸爬滚打了30年。”
徽州传统古建筑的营造向来分工精细,古代工匠以砖、木、石、铁、窑五种组成“徽州帮”。他们凭借智慧和经验积累,建造出很多技艺精湛的徽派建筑。但在岁月流转中,很多曾经辉煌的古建筑逐渐坍塌破损。如今,部分徽派建筑只能在旅游景区、传统古村落中,才能掠见其一撇精美。
“徽派古建筑以其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集古雅、简洁于一体,成为建筑学的艺术瑰宝,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潘和平介绍,近年来,其公司先后承接了湖南凤凰古城、江西上饶、福建泉州等地数十个徽派建筑工程。
潘和平的公司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绘图、划线、斧凿等工序有条不紊,木工、石工、雕工等各显其能。这些“身怀绝技”的匠人,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18岁。他们以师带徒、口传手授,让徽派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76岁的项来富自16岁就跟师傅学做木匠,如今每天还忙碌于现场,挥斧刨料、锯榫凿眼等,他神情专注,手法娴熟,丝毫看不出已逾古稀。
生于1997年的胡明明从事木雕学习已一年,在师傅指导下,他可以雕刻出一些精美构件。他看着手中的刻刀得意地说:“这块木雕完成后,将镶嵌在一栋建筑的厅堂上。”
潘和平说:“自己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利用现代科技,将传统徽派建筑技艺进一步精细化,电脑画图、计算机测算、机器打胚都是他高效运转的秘密武器。”在未来,他还打算把建造徽派民居的技艺传播至海外,让更多华侨华人感受中国传统民居的魅力。
据悉,黄山市近十年陆续投入逾95亿元人民币,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据统计,该市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7个、“中国传统村落”92个、“安徽省传统村落”168个,全市现有8000多处地面文物遗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