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俭馆长(左上图)在线讲解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
【侨报记者管黎明6月12日纽约报道】美东时间6月12日晚,应纽约华美人文学会的邀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博士举行了“海上方舟——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的在线讲座,为观众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呈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人文学会主席何勇与项目负责人刘畅主持了当晚活动。
1938至1941年,上海接纳了为逃离纳粹屠杀和迫害从欧洲逃亡而来的约2万名犹太难民,他们后来被日本军方限定生活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期间他们与当地中国居民友好相处,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战争岁月。至1945年战争结束,这些难民的大多数人得以幸存。而“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如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为了纪念犹太难民在上海自强不息、并与上海人民和睦相处的这段历史,当地政府于2007年以当年犹太难民进行宗教文化生活的摩西会堂旧址为基础,设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纪念馆与其周边的霍山公园、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旧居、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旧址、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罗伊屋顶花园和复建的白马咖啡馆等,共同展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上海避难的历史。
在12日晚的讲座期间,陈俭馆长以“海上方舟——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为主题,讲述了“生命签证”“Otto的皮箱”“逃亡路线图”“多方救援”“窘迫的开始”“艰难谋生”“贝蒂的婚纱”“音乐”“美术”“嘉道理学校”“新闻报刊”“犹太人之王——合屋”“约瑟夫的独轮车”“等待主人的手袋”“林道志——一家三代守护图书70年”“一起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支援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犹太难民”“新四军中的神医罗生特”“中国共产党员傅莱”“洋八路汉斯·米勒”“五本护照的故事”“科特·威克图书馆”“上海宝贝索妮娅与名单墙的故事”等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难民故事,再现他们当年在上海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后来离开上海后对这座城市的牵挂与怀念。
陈俭馆长表示,自2013年以来,该馆制作的“犹太难民与上海”主题展览已先后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和布碌仑公共图书馆、芝加哥汤姆森中心、洛杉矶加州大学、休斯敦贝斯以色列会堂等地成功举办巡展,吸引了大批观展人员,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