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8月14日电 据《加拿大商报》报道,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己导致2000多万人染病。此次疫情不仅中国成为最快控制住疫情的国家,海外华人在住在国也坚持了比其他族裔低的感染率。大量统计数据和媒体报道显示,从欧洲新冠病毒重灾区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到确诊病例已超500万的美国,受歧视最严重的华人群体感染率却最低,因病死亡率也更低。其中,华人占25%的意大利普拉托,华人感染率只有意大利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加拿大,除了个别华人养老院早期曾一度暴发集体感染外,极少听到有华人感染。
加拿大本地专家总结说,反应快、行动早、守规自律、互相关爱,支持华人小区赢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上半场的胜利。
7月30日,多伦多市公共卫生局向社会公布了全市新冠病毒感染分布和各族裔小区感染情况。公共卫生部门在5月20日至7月16日收集的数据显示,多伦多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中,83%病例为少数族裔小区成员,但根据2016年多伦多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中只有52%的人属于种族群体。总体来看,全市少数族裔人口感染率比白人高出很多,每10万人中确诊病例为231人,而白人每10万人只有50例。
根据多伦多市公共卫生局数据,确诊的黑人占全市报告病例的21%,但他们仅占总人口的9%;阿拉伯人、中东和西亚裔病例占11%,但他们仅占总人口的4%。此外,白人病例占17%,但他们占总人口的48%,比例明显低于黑人。东亚裔人口占全市的13%,但确诊数仅占全市病例的4%。而且,在全市全部族裔中,也只有东亚裔和白人的感染率低于全市平均的145例。报告同时显示,感染者中不仅少数族裔背景者多,而且经济状况差别很大。收入越低群体受新冠病毒影响越大,收入越高,所受影响越小。随着收入水平增加,新冠肺炎病例数就明显逐渐减少。
在加拿大西岸,华人聚居的卑诗省6月初公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全国华裔人口密度最高的列治文(Richmond)市是全省感染比例最低地区。该市华裔人口比例接近60%,但每百万居民中只有444人感染新冠病毒,比温哥华市每百万居民中832人感染低了近一半。而且自5月18日以来,列治文市再没有新病例,是低陆平原唯一长久保持病例零增长的地区。当地传染病专家表示,华人小区在早期预防病毒散播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在政府尚未宣布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之前,华人小区都自发性地采取了相关措施,这值得嘉许。华人们的努力抗疫,也获得了列治文市长的高度赞扬。卑诗省卫生官亨利医生公开表示,疫情暴发以来,华人小区确实很认真地做足了保护措施。
专家:华人抗疫非常努力
一直关注加拿大疫情及抗疫工作的环保专家汤友志,对华人在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中的防疫表现,打了高分。汤友志认为,反应快、行动早、自觉自律,是华人在这次抗疫表现的最大持点,极大地降低了华人族群的感染率,并对减缓新冠病毒流行、支持加拿大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汤友志表示,疫情暴发后,华侨华人和中国留学生已经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知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疫情的严重性,不顾本地人的异样目光及不解,早早自发开展抗疫自保工作,包括采购防护用品和抗病毒中药,个人外出戴口罩、回家洗手消毒,大量取消社团聚会和探亲访友,主动拉开社交距离;华人商店超市做好广泛宣传,安排场地消毒、进门测温或要求顾客戴口罩,努力防止病毒传播。正是反应快、行动早、措施得力,为控制疫情在华人小区的扩散赢得了时间和主动。
另外,华人大都表现出很高的自觉自律性,保护好自己、家人和他人。汤友志表示,华人及新移民对这场疫情及其高传染性有着很高的警觉性。为防止出现小区感染,不仅自己小心,为家人做足日常保护工作,组织起来为医院、华人养老院募捐防疫物资,为需要居家隔离的华人家庭提供接送、购物服务,努力帮助控制病毒的扩散流行。尤其在几级政府发出居家紧急状态令后,华人都很自觉地执行规定,餐馆、商场、会所、公司全部封闭,人人居家上班、上课,不外出聚集和会友,主动隔离自己。他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从学校搬回家上网课后,也是几个月未踏出过家门,完完全全做到了自我禁足。
汤友志表示,本地华人记忆犹新的是,在三月初,安省约克区华人家长曾呼吁政府要求学生戴口罩上学、从疫区回来家庭的孩子执行自我隔离,尽管在当时的环境下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但后来证实这是必需且行之有效的保护公共健康、防止疫情在校园扩散的防疫措施。
此外,华人团体不断通过不同渠道向三级议会议员、政府卫生部门,就尽早执行边境检疫、开展小区防控、落实医院及个人防护用品供应及储备等问题提出建议,介绍中国的抗疫经验,大力推动加拿大政府投入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汤友志说,加拿大的抗疫工作和取得成效,华人的从中努力实在功不可没。
受加拿大健康研究院资助委托,怀尓逊大学心理学家杨丽霞、纽芬兰纪念大学流行病学家王培忠等正在开展的《疫情对华人小区心理和行为影响研究》中,收集到的初步问卷调査显示:超过80%的受访华人表示自己从疫情开始己釆取戴口罩、勤洗手、不聚会等个人防护措施。
杨丽霞表示,这个比率远高于众多调查所得的其他族裔人士釆用个人防护措施的比率,反映华人在此次疫情中的防控工作做得很好,人人非常重视、小心谨慎,措施做得很恰当和到位,并且能够在积极做好个人和家人的自我保护同时,主动投身参与社会抗疫,开展宣传、募捐,为养老院、医院和其他有需要族群提供了大量帮助。
杨丽霞认为,在这次疫情中华人感染率之所以低,在各族裔抗疫表现中成绩突出,首先是华人较早获得大量疫情相关信息,对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严重性早就提起警觉,明了新冠病毒的特性,掌握如何预防感染的基本知识,早早就投入防疫抗疫。
其次,华人传统文化中亲情、利他因素占有核心地位,在知道新冠病毒疫情的严重性后,大家都主动做好个人自我防护,不希望因为自己染病而传染到家人和他人,所以都一直很自律和小心谨慎,严格依照防疫指引和政府法令进行禁足防疫。
杨丽霞教授表示,自觉自律、严防死守,帮助华人小区成功地对抗新冠病毒疫情扩散,在后疫时期还必须继续坚持。
约克大学灾难与紧急情况管理教授Aaida Mamuji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大多伦多地区华人对疫情很早就作出迅速而积极的反应,只不过被污名化和种族主义掩盖了。该研究报告发现,在整个大多伦多地区实施保护措施之前,唐人街的一些餐馆就已经要求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戴口罩了,而且多伦多中区唐人街商业促进会还为餐馆设立了数百个消毒洗手点。
抗疫中的社会融入和负面心理
疫情暴发以来,加拿大华人一边是奋力抗疫成绩卓著、亮点多多,受到主流社会点赞;但另一边却是因疫情而遭到辱骂、殴打、歧视,唐人街建筑被涂鸦时有报道。种族歧视,是华人在此次疫情中需要抗击的不亚于新冠病毒的另一种社会病毒。
杨丽霞说,从三月份开始的《疫情对华人小区心理和行为影响研究》课题,将用两年时间完成,届时将向小区和政府提交一份关于华人在疫情中心理和行为总体表现、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报告。其中华人小区在疫情中遇到的歧视及造成的心理影响,自然是个绕不开的问题。从已经收回的初步调査问卷和针对性个人访谈结果来看,有11%的华人表示自己亲历过因为疫情而带来的种种歧视。华人小区进行过的其它民调中,也反映疫情期间华人或亚裔遭到种族歧视数字也是明显比过去升高。
汤友志表示,加拿大在历史上对华人的种族歧视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平时大家相安无事而并不引起人们注意,但一旦发生灾难疫情或大事件,这种歧视或冲突现像就会浮现出来。
疫情发生以来,免不了社会上会有种族主义者借疫情迁怒于华人,华人小区很容易成为一些人攻击、歧视的对象。在这方面,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一起进行应对。
汤友志表示,华人这次疫情中对遭到种族歧视的感觉增加,也反映了华人在社会融入过程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是不用对种族歧视问题过于敏感,将社会上的恶作剧行为都上升到种族歧视的高度,进而不利于自己对社会的融入。二是要利用好加拿大的民主体制,通过英文媒体等渠道向主流小区多做宣传解释工作,消除文化误会、努力避免冲突。
像疫情之初,华人出外戴口罩时遭到的辱骂甚至攻击,大多是由口罩文化认知差异造成,因为亚裔有口罩文化,但西人传统上有传染病人才戴口罩的观念,也害怕被认为有传染病的人到处跑和接近他;之前约克区家长呼吁学校要求学生戴口罩回校,出发点是好的,但却被人认为是搞种族歧视而引来非议,问题是这些家长提出呼吁的方式未能被公众容易接受。因此,华人主动在主流社会宣传、解释族群理念、传统文化和行为习惯,争取不同族裔的理解,变得非常必要而且迫切。
杨丽霞表示,从《疫情对华人小区心理和行为影响研究》课题初步资料可见,这场疫情对华人小区除了生意损失、失业增加等经济上的打击外,还造成了大量心理和行为上的负面影响,比如,因为失业或生意关停带来的经济压力和情绪焦虑;外出会不会受到种族歧视;学校关闭后孩子呆在家上网课,产生新的子女教育问题,亲子关系出现挑战;政府紧急状态令期间,夫妻整天宅家而引起的摩擦纠纷现像增加、人际关系紧张等,这需要引起小区高度重视。
而他们正在大多伦多地区(GTA)进行的《疫情对华人小区心理和行为影响研究》,旨在通过评估中国移民对COVID-19的知识、态度、信念和保护措施,确定当前正在进行的自我支持志愿者计划的具体需求,并评估疫情产生的心理影响,例如抑郁症、焦虑症,从而提出标准化措施和应对策略,为小区及政府作出决策参考。
杨丽霞认为,这场疫情何时结束还是个未知之数,也无法预测,但我们可以控制和做得到的是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同时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学会舒缓自己的精神压力,遇到精神压力问题应主动与家人沟通,取得小区或专业机构的帮助。她表示,一些心理健康互助群等机构,目前开设了大量专门针对华人提供的心理辅导、课程讲座,在社会上收到的效果和反应都很好,建议华人积极参与。(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