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纽约市曼哈顿华埠,人们正在排队等待进入超市。(图片来源:中新社)
【侨报讯】几个月来,纽约市的居家令给曼哈顿华埠的街道带来了令人不安的宁静。虽然目前这座城市正在迈出走出封锁的第一步,许多店铺也开始重新开放外卖服务,但几个月来的不确定性已经削弱了这个社区往常的活力,一些店铺因无法撑过长时间的停业而永久关闭了。
Supchina网19日报道,华埠是一个相当密集的社区,在一平方英里内集中了270多家餐馆、100多家礼品店和一些老年中心。华埠餐馆现在基本靠外卖度日,而大多数老年中心也转型为给居家老人送餐。华埠有27.3%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而全市的该数据为17.9%。这些人因失业率飙升受到打击。日益高涨的反亚洲情绪也削弱了许多人的信心。
尽管纽约州第一例新冠病例在3月1日才确认,华埠和全市亚洲业务在1月初就急转直下。随着新冠疫情,仇外情绪也在蔓延。声称病毒起源于“蝙蝠汤”的说法虽然后来被推翻,但人们已经开始避开华埠和所有与中国有关的东西。针对亚裔的袭击的报道也在纽约不断增加,这在纽约亚裔群体中引发了普遍的焦虑。同时,美国和中国的双边关系也有所恶化,在这一切的影响下,华埠的生意陷入了令人担忧的停滞状态。
与大多数其它社区相比,华埠更依赖于旅游团、觅食的当地人、早上去杂货店购物的老年人以及喧闹的下午点心抢购。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流,这个社区就失去了经济命脉。因此,一些居民已经行动起来,应对社区面临的新挑战。
Jennifer Tam联合发起了“欢迎来到华埠”(Welcome to Chinatown)的倡议。她和朋友Victoria Lee在今年安静的春节庆祝活动后发起了这项草根倡议。“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华埠最糟糕的情况。”许多餐馆在这段时间失去了50%到70%的常规生意,而这种流失还在继续。
Tam和Lee想出了一个多管齐下的方法来解决街餐馆面临的问题。首先,通过一项捐赠,利用这些资金从华埠餐馆购买餐食,送到纽约市各地的医疗工作者手中。这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让捐赠者有能力用一笔捐款来支持两项事业。随后,随着该市开始分阶段重新开放,筹款重点转移到了该社区的小企业救助基金上,而这一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被国家新冠疫情救助项目所忽视。
这项倡议还支持餐馆(其中许多是线下经营且只收现金)“不过时”,解决持久的商业壁垒,并提供建立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所需的资源。“欢迎来到华埠”的志愿者团队正在努力设计网站,设立礼品卡项目。截至6月17日,他们已经为华埠餐馆和纽约市医疗工作者筹集了21万美元。
位于华埠南端的面包杂货店莫特街46号(46 Mott Street)也在进行类似的奋斗。这家商店的经理Patrick Mock说,自从1月份病毒引发普遍恐慌后,莫特街46号的生意急剧下滑,而席卷他所在社区的焦虑情绪也同样严重。他说:“租金是小企业主现在最头疼的问题。”但即便如此,这位经理还是找到了一种支持邻居的方法。从4月开始,莫特街46号每天为有需要的人提供150份免费餐食,并向前线工作人员提供免费咖啡和凉茶。每天早上,他的店里都会排起长队,保持6英尺的距离。许多排队等候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居民,他们在附近的商店关门后很难买到杂货。莫克认为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他也承认这是他回馈社区的最好方式。
几个街区之外就是“晚餐之心”(Heart of Dinner),一个旨在帮助华埠老年人和居家居民的救助组织。餐馆老板Moonlynn Tsai和演员Yin Chang创办的这一组织利用马老西亚餐厅Kopitiam的厨房,为社区老人提供低钠热饭。要知道有1/4的纽约亚裔老人生活在贫困中。该组织还从数十名志愿者那里征集了手写便签,在送餐时一并递送。这些精致的纸条用中英双语写着“我们在想你”和“我们爱你”。随着老年中心的关闭和一些家庭健康助手休假,许多老年人一直在与孤独和抑郁作斗争,这些便签提供了一种急需的亲密感。自4月份以来,该组织已经筹集了8万多美元。
过去5个月是华埠历史上最艰难的几个月。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旅游业和食品业之后,人们仍然有欲望和能力在华埠吃饭。在新冠疫情下,偏见和居家令几乎颠覆了华埠的整个商业模式。
在纽约市的分阶段重启计划中,餐馆和零售店将在第三阶段开业。虽然这很快就会到来,但想要挽回损失,社区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