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中感知当代中国
“什么是超级高铁?”来自塞尔维亚、目前在成都学习中文的米兰问。
“可以理解成超级高速铁路或者超高速铁路,它的核心词是超高速。”西南交通大学研究员邓自刚解释道。
这段对话场景来自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出品、西南交通大学和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一档以全球青年为讲述者的视频访谈节目——“中外青年云对话Youth Link”,节目旨在从中外青年的国际视角出发,通过“访谈对话视频+中文线上课程包”的形式,为全球青年提供中国文化和中文教学资源。这也是一次语言文化机构、高校和专业媒体多主体合作的创新实践。
兼顾教学对象的思想深度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000万。如何拓展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业内人士一直思索并在不断探索的,“中外青年云对话Youth Link”的推出正是基于该背景的一次尝试。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系主任刘波是该节目的负责人之一。据她介绍,节目的核心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访谈,每期节目邀请几位中外青年,就某一领域和主题展开对话,以双语形式带动话题讨论;一是配套前置与后置语言课程,在中文联盟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语言学习辅助。
“节目有一个考量,就是为中文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提供教学资源,这就要求话题兼顾教学对象的思想深度,不能忽略其思考能力和知识层面。节目首期录制话题选的是颇受关注的人类未来交通方式——超级高铁,正是基于让中文学习者了解新兴科技,感知当代中国这个宗旨。”刘波说,“配套课程也充分考虑到课程运用者的背景,选择的是符合其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的语言材料,希望学员们通过中文学习建立对当代中国的认知。”
节目顾问、伦敦大学学院孔子学院副院长朱晓茗认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话题一直是全世界中文学习者的兴趣点,抓住这个兴趣点确实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
融合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
在刘波看来,在开展国际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割裂开,好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二者的融合,最终达到因热爱中国文化而学习中文,因学习中文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良性循环。
“中外青年云对话Youth Link”的配套主题课程正是基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融合而设置,不仅为该节目的受众提供中文语言和文化学习服务,还满足受众进一步了解话题背后的语言文化知识的需求。
以首期推出的《高铁侠的速度之旅》为例,西南交通大学研究员邓自刚、该校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生安娜和主持人米兰,探讨的是超级高铁如何让出行的交通方式更加丰富。
节目观看者不仅可以围绕该主题,展开中文词汇、句型、表达等语言层面的学习,从对话中感受沟通交流策略,提升语言听说能力,而且能够了解这一主题背后的文化知识点,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当代中国发展的认知。
安娜对这个节目的感受是“对想学中文的外国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首先,超级高铁这个话题很受欢迎,通过观看节目可以了解很多和该话题相关的中文专业词语,进而能围绕‘交通’和‘超级高铁’等主题展开讨论,比如用中文表达交通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也能阅读相关中文文章。其次,考虑到节目收看者的中文水平不同,我和米兰的中文表达相对简单,语速较慢。邓老师的语速相对较快,专业词汇运用较多,由此形成互补,做到了内容表达的深浅结合。”安娜说。
链接世界各地青年
在“中外青年云对话Youth Link”的介绍中,强调“用话题引领交流,以开放拥抱世界”,这也是该节目希望达成的另一个目标——链接,即将对一个话题有相同兴趣、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链接在一起,将同样热爱中文的年轻人链接在一起。
日前推出的第二季《无国界的大熊猫守护者》,邀请的是每天都和大熊猫有亲密接触的3位嘉宾,包括守护大熊猫健康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兽医院兽医陈欣,日籍大熊猫饲养员阿部展子,从事大熊猫保护研究和行为研究及训练工作的詹姆斯·阿亚拉,共同探讨大熊猫保护问题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让观看节目者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感知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智慧。
正如陈欣所言,虽然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但是对其的保护不分国界。“在保护大熊猫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外国友人,比如阿部展子。”
阿部展子从小就喜欢大熊猫,到她读高三时,确定自己的梦想是要做一名大熊猫饲养员。“因为我想在大熊猫基地的野生区域附近工作,就来到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纯粹是因为喜欢大熊猫而从事这份工作,如果体力允许的话,我打算一直在这里做大熊猫饲养员。”阿部展子说。
“保护大熊猫的故乡,就是保护人类的故乡。”——阿部展子的感受获得了不少节目收看者的认可,也正是“中外青年云对话Youth Link”借话题“链接”各国青年宗旨的体现。(赵晓霞)